(共25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配套人教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5.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本节重点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你还能举出物质发生变化的实例吗?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将红纸剪成窗花和与将红纸点燃。
新课讲解
新课导入
合作探究
二者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新课讲解
新课导入
将红纸剪成窗花和将红纸点燃。
不同点:
纸张剪成窗花后还是纸。
纸张燃烧之后不再是纸。
相同点:
都发生了变化。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新课导入
将纸剪成窗花
将纸张点燃
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成果展示
变化前:纸
变化后:纸
变化前:纸
变化后:灰烬
化学变化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相同点
新课讲解
新课导入
方法导引
变化前: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
变化时: 发生的现象(如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变化后: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演示实验
1-1 水的沸腾
1-2 胆矾的研碎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演示实验
1-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1-4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实验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
(1) 液体的水 液态的水
(2) 块状的胆矾 粉末状 的胆矾
(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蓝色的氢氧化铜等
(4) 大理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水蒸气放出,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
块状被粉碎
有气泡放出、
澄清石灰水浑浊
有蓝色沉淀生成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实验记录
无
无
有
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颜色改变 生成气体 生成沉淀 发光放热
不是依据
观察一瓶酒精,说一说这些性质是通过哪种变化表现出来的?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注意:酒精可在空气中点燃
化学变化
颜色:
气味:
水溶性:
状态:
密度:
挥发性:
无色
液体
特殊气味儿
0.8g/mL
能与水互溶
挥发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碳能燃烧。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儿、熔沸点等。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
闻气味时,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提示
氧气
二氧化碳
实验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
实验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
点燃,分别插入两集气瓶中,
观察燃烧情况。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性质类别
实验1
实验2
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物理
性质
化学性质
实验记录
新课导入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思考讨论
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特性制成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灭火过程中
二氧化碳发生了什么变化?
体现出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
联系
新课讲解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决定
体现
体现
决定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可制作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变化
性质
用途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新课讲解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川融化
B.纸剪成花
C.玻璃破碎
D.食物腐烂
D
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产生新物质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盐酸易挥发
B.金属具有导电性
C.酒精易溶于水
D.铜能变成铜绿
D
挥发性
溶解性是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
性质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新课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作业:
月 日
再见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5.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世界上的物质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例如: 水结成冰、燃放烟花、灯泡发光、木炭燃烧等都是物质变化的实例。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倾听,观察图片,然后举出生中物质发生变化的实例。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两个操作。将纸剪成窗花和将纸点燃。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从化学的角度看,这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明确】相同点:物质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点:纸变成窗花后依然是纸,纸张燃烧之后就不再是纸了。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思考并回答两种操作的异同点。 通过设计学生动手试验,让学生寻找将纸剪成窗花和将纸点燃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发现并体会物质发生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讲述】将纸剪成窗花变化前后都是纸,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而将纸点燃,纸变成了灰烬,有其他物质生成,我们称这种变化为化学变化。 学生倾听并记忆。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过渡】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有很多,那么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们通过几个物质变化的实验来了解一下。首先我们来看观察实验的需要的注意事项。 【方法指引】 变化前: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等现象)。 变化后:观察生物的颜色、状态。 学生倾听并思考。 学生阅读ppt并记忆。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1-1 水的沸腾。(注:也可下载实验视频) 观察、交流实验现象并记录;讨论、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及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能从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展示】PPT展示实验记录。 【组织活动】刚才老师做实验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都欲欲跃试,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研钵;实验药品—块状硫酸铜,请同学们分组将块状硫酸铜研碎,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1-2 胆矾的研碎。(注:也可下载实验视频) 【展示】PPT展示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表格。 通过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物质发生变化的实质。
教师演示[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并叙述现象。 观察、交流实验现象并记录;讨论、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及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能从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师生共同演示[实验1-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记录试管和烧杯中的现象并记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讨论】请同学们填写实验记录表格,并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讲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对比四个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通过让学生分析四个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展示】展示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讲述】在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各种现象,但这些现象只能辅助我们判断是否生成了新物质,却不是判断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学生观察图片,倾听并记忆。 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变化本质关系的思考,完善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的理解。
【展示】展示酒精的图片。 【组织活动】酒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物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酒精的下列性质。 【展示】PPT展示需要探究的问题。 【总结】酒精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与其他性质不一样,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酒精的性质。 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酒精的性质区别。
【过渡】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是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页内容,自己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展示】PPT展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现在谁能说一说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PPT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倾听。 阅读课本。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能力,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概念的理解。
【过渡】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实验继续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合作探究】老师这里有提前制备好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儿。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深入两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然后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提示】闻气味儿的正确方法。 【实验记录】PPT展示15页。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酒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过渡】生活中,我们除了用水灭火之外,还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请同学们思考,灭火器在灭火过程中体现了二氧化碳哪种性质? 【明确】二氧化碳灭火器用到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同时还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这个我们在后续学习中还会学习。 【提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展示并讲解物质变化、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回答。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在灭火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变化、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展示古诗词。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横线处物质发生了哪种变化。 【提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小微粒之间的变化,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讨论 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世界中。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1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