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课堂练习题: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课堂练习题: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8 21:02:22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潍坊质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也就与人文精神中的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相符合。A、B、D三项均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相悖,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2·苏州期中)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束缚了人的思想     B.树立了人的尊严
C.限制了人的自由 D.否定了人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辨别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普罗泰格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万物存在与否的根本依据。它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说明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是对人的地位的肯定,而不是否定。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增强人的自由观念,有利于树立人的尊严。
答案:B
3.(2012·肇庆检测)“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泰勒斯 D.苏格拉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美德和知识的关系,主张“知德合一”“美德即知识”,这是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观点。
答案:D
4.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  )
A.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
B.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珍视个人的思想,敢于表现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意为重视个人的思想,“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强调表现个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2·济南期中)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则说:“美德即知识。”这说明二者(  )
A.都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
B.都反对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D.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任何差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能力。二者都强调教化人民,从而改善人的灵魂,但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故选A项。
答案:A
6.(2012·南通检测)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解析:材料显示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反对天主教会,但同时又不放弃宗教,这正是14~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形式,目的在于体现人的真实生活。A项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完整。B、C两项在当时人文主义者并未提出来。
答案:D
7.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及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而是反对教会利用宗教信仰来控制、束缚人性等,故A、C两项错误;D项的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教信仰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教会的平等,打破了教会对人的束缚,故B项正确。
答案:B
8.(2012·南京期中)启蒙运动是欧洲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①提出尊崇理性 ②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③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歌颂自然的人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③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智者学派,④歌颂自然的人性的是文艺复兴。只有①②正确,属于启蒙运动。
答案:A
9.(2012·福州质检)孟德斯鸠说:“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这说明了他批判欧洲天主教会(  )
A.支持专制王权 B.迫害宗教异端
C.扼杀自然人性 D.阻挠宗教改革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反对天主教会宣传的“禁欲主义”。天主教会宣传的“禁欲主义”压抑人的自然欲求,扼杀自然人性。
答案:C
10.(2012·广州期末)“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害。”这一思想反映了(  )
A.伏尔泰的“开明君主”主张
B.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C.狄德罗的“自然神论”学说
D.康德的“思想自由”学说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主要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国家主权在人民手中,如果专制暴君违反公共意志——法律,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人民主权说的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11.(2011·天津高考)“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主张自由和理性。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了“人非工具”的思想。故选D。
答案:D
12.(2012·淄博期中)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解析:启蒙思想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B项排除;题干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D项与题干观点相对立,排除;A、C两项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然题干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显然,A项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2: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3: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2分)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第(3)问回答启蒙运动中理性的含义即可。第(4)问的原因、影响要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主张“美德即知识”,人要认识自己。
(2)意见:信仰即可得救。
实质:反对封建神学,肯定人的价值。
(3)内涵: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贵族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4)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自然科学不断进步。
影响: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4.(2012·石家庄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2: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分别举出与材料1和材料2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各两位思想家。(4分)
(2)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8分)
(3)材料1、2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要明确是中国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第(2)问按提供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两位思想家都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从阶级属性看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答案:(1)中国:王夫之,顾炎武;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
(2)经济上都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都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文化上都是由于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或者答法国的教会神权统治与中国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也可)。
(3)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不同之处: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2·西安期末)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的兴趣
B.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D.城邦的发展,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体现
解析: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使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于是有些学者把研究重点从自然转移到“人”本身。
答案:B
2.(2012·湛江期中)称古代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  )
A.希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B.希腊涌现出了众多的哲学大师
C.希腊先哲最早怀疑宗教神话,强调人的价值
D.希腊人最早研究自然哲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希腊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如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的存在,肯定、强调人的存在价值,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答案:C
3.(2012·黄山期中)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名言(  )
A.关注人类道德       B.批评苏格拉底
C.探究社会正义 D.否定神的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普罗泰格拉的这句话是说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这是对以神的意志作为衡量标准的否定。A、B、C三项都与题干的意思不相符。故选D项。
答案:D
4.(2012·青岛期中)我们说智者学派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因为(  )
A.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B.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C.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诡辩的语言和方法
D.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是指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由此入手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2·苏州质检)“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普罗泰格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古希腊先哲中,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指出知识即美德。
答案:A
6.(2012·深圳期末)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  )
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
C.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解析: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追求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造成的消极影响不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答案:C
7.(2012·南京检测)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的含义是(  )
A.开始重视人的作用
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去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比较能力。题中的“新”应是以前没有的,也是其主张或成就中最突出的。A、B两项,智者学派已经做到了,而D项则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等观点,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C
8.(2012·广州期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是(  )
A.关注人类社会或生活 B.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
C.支持人是万物的尺度 D.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人文主义,A项是他们研究的主题;B项是智者学派前的思想;C项是智者学派的思想;D项错误,他们有的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但不是三者的共同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2·中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
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
——安提丰
材料2: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秉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普罗泰格拉
材料3: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材料4: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1)材料1、2体现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思想?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1、2代表的学派的主张有何局限性?(4分)
(3)材料3、4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6分)
(4)在当时思想家的眼中,优秀的个人具备的必要素质有哪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概括能力。第(1)问联系材料1中“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和材料2中普罗泰格拉等信息,可判断学派;背景从民主政治等角度概括。第(2)问局限性从其过于突出个人的地位,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问注意联系善、德、知识等角度作答。
答案:(1)智者学派。背景: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局限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3)苏格拉底。主要思想: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右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作意在(  )
A.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C.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解析:《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从画面来看,人性被表现出来,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故答案为A。
答案:A
2.(2012·厦门检测)为了展示14~17世纪欧洲文明的重大成果,玛丽同学设计了《十日谈》《蒙娜丽莎》《哈姆雷特》三张卡片。如果再补充一张合适的卡片,你认为应是(  )
A.《圣经》 B.《神曲》
C.《百科全书》 D.《论法的精神》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重题干中“14~17世纪”及“《十日谈》《蒙娜丽莎》《哈姆雷特》”等信息,它们共同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2·淄博检测)普列汉诺夫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这是因为拉斐尔(  )
A.以画圣母像闻名
B.所画的圣母像神情严肃,高不可攀
C.拿着圣母像与基督教的修道院战斗
D.所画圣母像洋溢着母性的慈爱与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表现出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故选D项。
答案:D
4.(2011·西安期末)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
A.追求人的自由 B.追求现世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16世纪这一时间可知拉伯雷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他的话体现了对眼前的现实利益的追求,反映了其注重人类自身幸福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B
5.有人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  )
①诵读古典文化 ②批判神权统治 ③鼓吹人性解放 ④倡导思想自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注意关键词“创造”,即属于文艺复兴的新内容,诵读古典文化显然谈不上“创造”,排除①即可。
答案:C
6.(2012·济南检测)“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的作者的态度是(  )
A.认同教皇聚敛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鼓吹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经济掠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掠夺财富的质疑和批评。A、C两项说法与此相反;B项与题干无关;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既然已经明白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因行称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不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答案:B
8.(2012·广州期末)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打破天主教会的独裁统治,建立适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宗教思想和体系,故前一个“枷锁”指天主教会的独裁统治,后一个“枷锁”指适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宗教思想和体系。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文主义者皮柯(1463~1494)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材料2: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材料3: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材料4: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作品:
请回答:
(1)据前三则材料,说明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5分)
(2)材料4中的几幅作品与文艺复兴前的绘画相比,有何特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4中的几幅名作诞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9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精读材料,明确图片的共同特点,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第(1)问,主要是抓住关键词“人文主义”,然后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只要明确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就能看出他们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第(3)问,是考查文艺复兴的背景。
答案:(1)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和以人为中心。
(2)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肯定人的价值和强调人的决定作用。②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③意大利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1·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以理性为旗帜,将矛头直指欧洲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启蒙运动           B.智者运动
C.宗教改革 D.古典文化的复兴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理性”“矛头直指欧洲封建主义”等信息,据此可以判断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
答案:A
2.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理性王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属于思想解放运动,都鼓吹人性解放,倡导思想自由,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也主张批判神权统治,故A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启蒙运动在人文主义方面发展的突出表现。
答案:D
3.(2012·福州期末)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对“启蒙思想”这一概念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
C.批判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
D.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启蒙”的含义就是“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A项仅是孟德斯鸠的主张,C、D两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出现。
答案:B
4.“文艺复兴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反对神性,其核心要求是摧毁神学世界观。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教会,又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这说明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是(  )
A.完全继承 B.完全摒弃
C.没有关系 D.继承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反对神性”是二者的相同部分,也是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的继承部分。而启蒙运动又突破了文艺复兴,表现就是“(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综合判断,二者关系是继承与发展。
答案:D
5.(2012·湘潭期中)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从材料“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只是服从的问题”可以看出官吏行使权力时需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其他选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故答案为D。
答案:D
6.(2012·广州期中)“启蒙思想家在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以理性的眼光为未来社会勾画了一幅理想的政治蓝图,提出了很多社会学说。”其中,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被真正实践的学说有(  )
①三权分立学说 ②君主立宪学说 ③自由平等学说 ④人民主权学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资本主义制度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真正实践自由平等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排除③④两项,故选C项。
答案:C
7.(2012·石家庄期末)合肥某高二同学在课外阅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时遇到了两个字迹模糊的文字:“必须永远有运用自己××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必定是(  )
A.知识 B.信仰
C.理性 D.权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康德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思考、理性判断。再结合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可知答案应为C项。
答案:C
8.(2012·聊城检测)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  )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提到的是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是“人类理性”“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们进行思想启蒙,主要在于进行反封建斗争,也就是为了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2·天津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材料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取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个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请回答:
(1)哪个国家的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1“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具体表现主要是什么?(4分)
(3)材料2中“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巨变”指什么?几经反复法国最终确立了什么政体?(4分)
(4)启蒙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巨变之间的关系如何?(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概括、比较的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表现要结合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确立来回答。第(3)问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政体来回答。第(4)问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指出美、法革命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1)法国。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或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共和政体。
(4)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法国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