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课堂练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课堂练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8 21:04:52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临沂期末)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大大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D
2.(2012·汕尾期中)“(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材料描写的是火药应用的情况,我国在唐末宋初将火药用于军事,所以选C项。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3.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近代影响人类进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却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上述现象出现是由(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科技现象的认识,可用排除法来解答。智力因素并没有人种的差异,A说法错误;C所述不符合中国的史实;中国古代尽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有辉煌灿烂的科技发明,B说法不正确;在古代中国,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发明创造主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注重对前人经验的归纳与总结,重实用性,不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答案:D
4.(2012·苏州期末)先秦时期,中国已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主要包括(  )
①完全具备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值制功能的算筹记数法 ②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与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 ③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④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的发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完全具备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值制功能的算筹记数法;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是在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的发明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与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的是元朝的郭守敬,他不是先秦时期的人,因此②不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5.“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故B项表述错误。其余三项均是对《齐民要术》的正确表述。
答案:B
6.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解析:中医药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成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故B、C、D三项都正确。《黄帝内经》只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故答案为A。
答案:A
7.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汉赋 ③元曲 ④小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指明了信息“市民文化”而且是“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曲和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日益增强的需求。
答案:D
8.(2012·南京期中)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面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解析:从“车”字形体演进可知应是逐渐简约化。根据所学可知,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意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
答案:C
9.2011年春晚的“对联征集”出了一个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你认为下列叙述可能与《静夜思》作者相符的场景是(  )
A.独酌之后欣赏《洛神赋图》摹本
B.参加殿试,受到武则天的接见
C.收到汪伦送的一套青花瓷酒具
D.自白帝乘舟回江陵时付给船家“交子”
解析:《静夜思》是唐代李白的思乡诗,《洛神赋图》的作者是东晋的顾恺之,李白可以欣赏到,A正确;李白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诗人,故B错误;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故C错误;“交子”出现在宋代,故D错误。
答案:A
10.(2012·潍坊期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不正确。
答案:D
11.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
A.一种角色的行当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
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龙套在传统戏曲中指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因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答案为A。
答案:A
12.(2012·太原期中)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材料3: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6分)
(2)材料2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4分)
(3)据《清明上河图》和材料3,概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4分)
(4)据材料3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解析:第(1)问结合图片信息分别得出三大发明的地位。第(2)问观察绘画内容得出其风格。第(3)问根据《清明上河图》反映的经济繁荣等信息回答。第(4)问“原因”依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来分析,“认识”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最终完成于宋元时期。
(2)风俗画,文人画。
(3)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4)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的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2: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黄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黄调融合,皮黄戏由此而得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2说出京剧艺术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8分)
(3)京剧艺术的形成有什么意义?(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特点和意义。第(1)(2)问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虚实结合,超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演精致细腻,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
(2)原来的徽剧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黄调融合形成京剧,由此可见,京剧吸收了徽、汉及昆曲、秦腔、京腔、梆子腔等剧种和腔调。
(3)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2·天津检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
A.甲骨文的形成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楷书的形成 D.汉字演变为书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商朝时期仍然盛行甲骨文,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汉字形成完整体系后的事情。
答案:A
2.(2012·南京期中)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解析:题干关键词是“隶书”。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据此,本题答案为A。秦朝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他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体,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D项正书是指楷书,故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2·天津期末)奠定楷书重要地位的大书法家是魏晋时期的(  )
A.钟繇、王羲之 B.欧阳询、柳公权
C.颜真卿、柳公权 D.张旭、怀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B、C、D三组书法家均为唐朝人。
答案:A
4.“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门类的评价(  )
A.书法 B.中国画
C.文学 D.戏曲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代书法艺术的特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对历代书法特点的精辟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大的气势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故选A。
答案:A
5.(2012·淮北期末)东晋雕塑家戴逵(326~396年),铚县(今临涣)人,擅长佛教雕塑,被誉为“中国式佛像之父”。下列对这一时期绘画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士大夫画家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B.《夫妇宴饮图》堪称此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C.顾恺之主张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气质
D.《洛神赋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时间是魏晋时期,《夫妇宴饮图》为东汉时期工笔画的杰作,时间与题干不符。
答案:B
6.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解析:本题考查士大夫文人画的特点: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南宋遗民郑所南”,表明画作的时间是元代;“不写元代年号”,表达对元朝统治的不满;“不画土”,正是画家失去家国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故此画不是景物写实,意境、情感在画外,从而判断是文人画,故排除A、B;士大夫文人画清新淡雅,追求意蕴神趣,非工笔重彩,故排除D。答案为C。
答案:C
7.(2012·滨州期中)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见右图)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抒情写意为主流
C.既雅俗共赏又凝重浓郁
D.充满追求个性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可知其评价元杂剧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类似白话文,这反映其艺术风格是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答案:A
8.(2012·济南期中)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了各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属于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的主要含义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剧种互相吸收融合的产物。京剧后来发展为“国剧”,但材料无法体现,京剧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感叹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2:观察下列两幅宋代的绘画作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文化气派宏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2中两幅画的艺术特色,归纳宋代文化的整体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8分)
(3)对比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特点的变化。(4分)
解析:第(1)问要认真阅读材料,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注意语言的精炼。第(2)问通过两幅画考查宋代文化的整体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对特点的归纳要注意宏观把握,通过两幅画的特点提炼出整体特点;对原因的分析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着手。第(3)问要依据所学知识,高度概括两个时期文化特点的变化。
答案:(1)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
(2)整体特点:内敛、忧患和世俗化并存。
原因:两宋国家分裂、国力衰弱的政治状况;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3)由宽容开放到内敛忧患,由规范高雅到个性化、世俗化。(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下列中华民族对近代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是(  )
A.四大发明 B.天文历法
C.唐诗宋词 D.中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四大发明问世逐渐走向世界,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A。
答案:A
2.(2012·肇庆检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发现世界”指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D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3.“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A.都城不在洛阳
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制品最早出现在唐朝,西晋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被发明,故选C。
答案:C
4.(2012·德州期中)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武器的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故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2·汕头期中)《九章算术》分为方甲、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③注重理论研究 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九章算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讲的都是案例,并没有进行理论概括,也就是说,并不注重理论研究,也没有进行科学实验。故排除③④,选A。
答案:A
6.(2012·铜陵期中)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①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②学习《九章算术》 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位置 ④借助《黄帝内经》来医治病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全部无法享受
解析:因为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排除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排除②;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排除③;《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也应排除,所以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2012·青岛期中)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引文体现了贾思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认为从事农业生产要按照天时、地利进行,可以事半功倍。
答案:B
8.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学之宗”的典籍(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授时历》 D.《本草纲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被后人奉为“医学之宗”。B项被后世医家称为“万世宝典”;C项为历书,并非医学著作;D项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故排除B、C、D三项,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2·郑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八纲辩证是书中贯彻辩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纲领。八纲辩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为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材料2: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他把药物分成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材料3:甲流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就展开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甲型H1N1流感患者头痛咳嗽等症状、缩短退烧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
——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书”是指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6分)
(2)材料2中的“它”是指什么?如何评价其价值?(8分)
(3)结合材料3,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医理论?(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材料中的“辩证”来回答是哪一种书,其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以从“药物分类”“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等信息解答,价值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本草纲目》。价值:记录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3)中医学有很多的优点,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局限;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珍视传统,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发展创新等)。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2·太原期末)要想通过《诗经》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最好的依据是其中的(  )
A.风             B.大雅
C.颂 D.小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经》内容与特点的掌握。《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民间的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答案:A
2.(2012·济南期中)“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叹流年又成虚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屈原创作了楚辞,其代表作是《离骚》,B项是他勉励自己的名句,表达了他不畏艰难、探索真理的精神。
答案:B
3.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下列各项最能体现当时赋的特色的是(  )
A.巧文多智 B.意境深沉
C.气势恢弘 D.清新活泼
解析:汉武帝时,西汉走向全盛,汉武帝时代的赋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答案:C
4.(2012·南昌期中)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A是《诗经》中的名句;B是《离骚》中的名句;C是唐诗;D项是宋词,唐朝书生不可能收集到。
答案:D
5.(2012·姜堰检测)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下列诗词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词的掌握。辛弃疾的词风属于豪放派,苏轼也属于宋词的豪放派代表人物,故辛弃疾的词风与苏轼的风格最为接近,B项属于苏轼的代表作。A、C属于现实主义风格,D项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B
6.元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新诗。“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此例典型地说明了元散曲的特征是(  )
①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 ②语言通俗易懂 ③句子长短不受规范 ④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7.(2012·济宁质检)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他们需要新的文学形式和题材来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章回小说也就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8.(2012·淮北期中)《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评价能力。材料中的“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成佛之后……把它打个粉碎”表明明代一部分人追求自由,反对封建伦理束缚的愿望和要求。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及图片:
材料1: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唐]王维
念奴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衰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辛弃疾
材料2:
材料3:“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材料2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3反映了明清小说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解析:第(1)问,“诗以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词,然后联系时代特征,分析诗词风格。第(2)问,注意本题表面信息是木刻版画盛行,而深层次的信息则是明清时期小说的盛行,甚至商品经济发达。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总结变化;回答第二小问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代特征”。
答案:(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王维的诗体现了田园风光;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而辛弃疾希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因而他的词反映了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2)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3)变化:小说浸染了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时代特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落。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
解析:新贵族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隶属关系的变化。故选C。
答案:C
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之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因为其“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答案:B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英王的话反映了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英王无所作为,①②属于她可以做的事情。
答案:A
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是专制王权受到了法律限制,以法制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所以只有B项最准确。
答案:B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  )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 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C
7.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英国女王不再拥有政治权利
B.议会掌握了国家实际大权
C.议会与国王权力实现了分立
D.英国君主的存在对英国没有任何意义
解析:材料内容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信息:议会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即使是英王也必须服从议会的裁决。
答案:B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英国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得到完善。B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C项经历了美国内战;D项确立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一次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原因。可以说,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关键。第(1)问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回答启示可以从多角度回答,但要言之成理,并要符合材料的主题。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2)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树立了榜样;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