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2 21: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让学生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组成。
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气候、定居人口、代表动物及地形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
通过指图,让学生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四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
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课本上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范围及组成的内容,并填写相关表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四则学习材料和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规律的能力。
通过分小组合作探究南极地区平均气温低于北极地区和“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严谨分析的学习习惯,锻炼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特别是我国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环保小书签,表达自己的环保小心愿,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学习材料分析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气候、定居人口、代表动物及地形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
2、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归纳分析法
【教具学具】
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游轮撞上冰山导致海水灌进船舱的片段。 (

) 2、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60—61页关于北极和南极地区范围与组成的内容,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4、小组探究 (1)气候 出示四则学习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 多强风 降水稀少 气候寒冷 并分析南极地区气温低于北极地区的原因。 定居人口 北极:因纽特人、拉普人 南极:无 代表动物 北极:北极熊 南极:企鹅 地形特点 北极:浮冰广布 南极:冰雪高原 让学生阅读课本63页——64页“海上冰山”,小组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5、科学考察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坐标。 6、资源和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看图和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学习材料,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状况。 举出三例具体的破坏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例子,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1)极地科考废弃垃圾成堆; (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逐渐扩大; (3)冰雪消融,导致极地动物生存空间缩小。 课堂留言 以“南极环保议定书”的内容为契机,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和号召,自己设计制作环保书签,写出自己的环保小心愿,为保护地球上最后的净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问:(1)大家知道视频里的船叫什么名字吗? 这艘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遭遇了什么? 冰山存在于地球上的哪些地区呢? 让我们进入今天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学习。 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北极和南极地区的范围与组成。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分析归纳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南极地区——酷寒、多强风、降水稀少;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 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低?让学生分小组思考探究并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予以补充。 T北>T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冰雪反射阳光、极夜、海拔、寒流、西风环流 引导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定居人口和代表动物、地形特点。 让学生小组探究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予以补充。 “泰坦尼克号”沉没:体积、夜晚、坚硬、科技、人为。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坐标。 黄河站: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 长城站: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 中山站: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3分; 昆仑站: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7分。 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看图和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学习材料,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状况。 举出三例具体的破坏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例子,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和号召,自己设计制作环保书签,写出自己的环保小心愿。 答:(1)泰坦尼克号 撞上冰山导致海水灌进船舱最后沉没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阅读课本60—61页关于北极和南极地区范围与组成的内容,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在小组内思考探究为什么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低? 了解两极地区的定居人口和代表动物、地形特点,并小组探究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了解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坐标。 通过认真看图和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学习材料,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状况。 通过(1)极地科考废弃垃圾成堆;(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逐渐扩大; (3)冰雪消融,导致极地动物生存空间缩小。明确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自己设计制作环保书签,写出自己的环保小心愿,为保护地球上最后的净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去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不同于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定居人口、代表动物和地形特点,并通过分析南极地区气温低于北极地区的原因和“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归纳的学习习惯,在锻炼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人类特别是我国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环保小书签,表达自己的环保小心愿,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
【板书】
(
T

>T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冰雪反射阳光、极夜、海拔、寒流、西风环流
) (
范围、组成
)
(
气候特征
) (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
(
“泰坦尼克号”沉没:体积、夜晚、坚硬、科技、人为
) (
资源和环境
) (
科学考察
) (
地形特点
) (
人口、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