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5、马说
部编版 八年级(下)
【唐】韩愈
23 马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
预学1 了解作家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就是“不平则鸣”之作。
预学2 感知背景
预学3 学习文体
说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马说》《爱莲说》。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预学4 听读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sì
yé
cáolì
s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预学5 跟读课文
活动一 积累词语
1、梳理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
即使
只
并列
马槽
用
著称
受辱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
有时
喂养
这
吃
才能
美德
通“现”
尚且
相等
不能够
怎么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鞭赶
按
方法
竭尽
才能
音节助词
通晓
拿着鞭子
面对
表反问的副词
吗
代词,他们
译文: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小结字词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食之不能尽其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邪,通“耶”,语气词
材,通“才”,才能
祗,通“只”,只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
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 不译
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代词 它的
代词,他们
一词多义
食
策
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
通“饲”,喂
鞭子
用鞭子打
才能
能够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凭借、用
介词,按照
转折连词,但是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 用鞭子打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动 吃完
执策临之
名词 马鞭子
活动二 梳理思路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hí)不饱,力不足”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第三段
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痛惜
愤怒
讽刺
活动三 把握手法
千里马——
伯 乐——
食马者——
千里马难遇伯乐--------人才难遇明主。
托 物——
寓 意——
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吗?结合“说”的托物寓意的写法来分析。
千里马的遭遇
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不满
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试谈谈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
自我锤炼 毛遂自荐
“千里马”:
“伯 乐”:
“饲马者”:
广纳贤才 唯贤是用
活动四 各抒己见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一些昏庸愚昧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扩展阅读
早晨
过问
同“环”,环绕
回头望
同“价”,酬金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驽钝(不好的马,下等的马)之材也高宗称善。
一、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然非精洁不受 ( )
2.若无事然。 ( )
3.不幸相继以死 ( )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二、 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日啗刍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
B.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C.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D.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三、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
练习
然而
的样子
而
用
C
饮食/精力。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