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读懂散文 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
教学目标:
1、概括行文脉络。
2、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4、能归纳、理解、运用读懂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归纳、理解、运用读懂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升散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也有人说: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那么,读懂散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来学习如何初步读懂一篇散文。
通过预习,大家都知道本单元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此类散文主要借景或物来抒发情感,那么透过题目,你能看到作者是借什么物或景来抒情的呢?(学生回答:绿)。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直达作者心灵。而作者是怎样围绕“绿”来构思文章的?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并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语进行概括。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概括和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2.朗读悟情:既然作者对绿如此喜爱,那么,他的哪些行为最能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自由发言 )
3.作者为何如此喜爱绿?换句话讲,就是绿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作者对他情有独钟?请同学们结合文章1—7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绿的内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
时间久了,他就不满足于天天隔窗望着这支绿,于是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什么念头?(学生回答)
(二) 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既然作者认为这是自私的念头,为什么要“囚绿”呢?
2. “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分析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并找出其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的句子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是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由此可以看出,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生命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 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结合绩优学案12页,齐读)
② 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再读第8段
总结:作家巴金说:“这篇散文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有着不屈的灵魂”,这支绿有着不屈的灵魂,陆蠡也有着不屈的灵魂。陆蠡在表达出对这支绿崇敬之意、祝福之意的时候,他有了一个诚心的期盼:我怀念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由背景我们知道,他们没有重新见面的机会了,但是我想,在他受尽酷刑,被折磨至死之前的那一刹那,他应该会想起这支绿,因为它是他的绿友,它与他有太多的相似。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
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
六、布置作业
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完成《配套检测卷》77页阅读赏析《槐树记》。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