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
解题:
1、 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作者介绍: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视频导入: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任嘉伦带来的《琵琶行》歌唱视频
一、通读序言,概括内容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人基调。
二、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示例:
1.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2.琵琶女的演奏才能
3.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
4.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5.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请学生在课下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
示例: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一段
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四段
四、请讲述琵琶女的故事,并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封建社会中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五、诗人又是个怎样的形象?
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六、欣赏琵琶女的弹奏技艺
诵读第二段,思考:
在琵琶女的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她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从而表明她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
2、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乐曲高潮在哪里?
比喻
(1)大弦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2)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用“冰泉冷涩”突出它的缓慢冷涩,仿佛进入半终止状态。
(3)“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名”则写出了高潮时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4)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诗人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情”的?
对“声”的表现,主要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以及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这样,就达到了以“声”带“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效果。
七、诗人为什么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出自京城——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扬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犯颜直谏贬江州
诗人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琵琶女的,即听她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琵琶曲,可以说是一种音乐语言,诗人借助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了她内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举止容仪的端庄,隐约猜到她的来历,所以有“我闻琵琶已叹息”之语;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则更是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诗人有共同点。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到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
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容颜的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像《唐宋诗醇》(清代乾隆钦定)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象,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
八、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1、开头。“枫叶”“荻花”“江月”写出了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突出了演奏的情感基调是悲凉的。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诗句的表达效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心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年华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感伤。
总结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2、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3、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九、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思想内容:
1、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歌女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2、不同点:《夜》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广阔。
表现手法:
1、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
2、不同点:《琵》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对琵琶女外貌的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