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离骚》和屈原的文化常识;
2.掌握诗中的生僻字,体会诗歌节奏韵律,熟读成诵记忆诗歌;(重点)
3.梳理《离骚》节选部分;(重点)
4.借助意象,体会诗人在诗歌中的选择以及高洁的品格;(难点)
教学方法:
范读法、点拨法、修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音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蓝墨水指的是文学,上游指源头,汨罗江指的是屈原及其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文学的另一大传统——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
二、回忆有关《离骚》和屈原的文化常识(结合《屈原列传》)
1.《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因出身贵族,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连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和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遭到小人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夫》等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骚体诗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诗”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大量战国及西汉人的骚体诗作。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三、一读《离骚(节选)》疏通字音,把握节奏
1.摄提贞于孟兮 皇览余初度兮
江离与辟兮 朝之木兰兮
余虽修以羁兮 朝而夕替 既替余以兮 又申之以揽
谣谓余以善淫 规矩而改错 郁邑余兮 宁死以流亡兮
鸟之不群兮 何方之能周兮 忍尤而
延乎吾将反 兰 制荷以为衣兮 高余冠之岌兮
2.借助虚字断句
三、二读《离骚(节选)》,梳理叙事脉络
找出带“吾”“朕”“民”的句子,梳理叙事脉络。(把握主语和动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相关句子。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4 我有美好的出身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3 趁着我内外兼美和年轻,赶紧为楚国做一番事业。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8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遭贬黜,我却不愿有所改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8 我将返回继续保持我们的美好品德。
四、小结
再读《离骚(节选)》,感受屈原一生的遭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朗读导入
二、关注《离骚(节选)》的艺术手法
《离骚(节选)》叙述的事情并不复杂,只是有些内容被反复言说,我们鉴赏这些反复言说的部分,看看它们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又有什么价值。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香木、香草为装饰,比喻美好的容态或优秀的才能,承接前面的“修能”。主要从香木、香草的功能角度说明自己修炼的美好才能,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从时间、空间角度言说自己努力修炼自己的美好才能,承接前面的“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比前面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更深一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重复,是比个人时间更重要的国家时间。】惟(想)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综合前面的个人时间和国家时间,得出时间的紧迫性。】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终于说出自己的理想。】
【“香草、香木”的反复言说不是简单的重复,有层次上的递进;“时间流逝”的反复言说也有层次上的递进;两个方面的递进言说让理想变得更加崇高。】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讲述众女的特点,承接前面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的小人形象和余的高洁形象对比显现出来了,众女力量的强大引出下面自己的“穷困”处境。】……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承接前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讲述其原因,天性使然。用“鸷”、“方”来比喻自己和高洁的人格。一肯定句,一反问句,将抒情主人公高洁品质强烈地表现出来了。】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是前面“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重复和细化,也在前面言说的高洁来自天性的衬托下,内心更加痛苦,但也更显现了品行的高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再次言说自己的选择是继承古代圣贤的主张,这是抒情主人公后天的选择。】
【从自己遭贬黜的原因,再到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选择,还有选择背后的原因,都在表明抒情主人公品质的高洁。众女特点的反复言说,可以看到众女的特点,也说明众女人数之多。反复言说加深了抒情主人公痛苦的处境,更显出了抒情主人公品行的高洁。“鸷”与“方”的意象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高洁品信来自天然。反复言说自己的选择,从“前世”的原因到“前圣”的原因,是补充,也是明确,也是对“众女”的批判。】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承接前面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与第二段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拍。”“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形成对照,不忘初心,始终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行。】……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承接前面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包括第二段和第四段前面的有关“香木、香草”服饰的句子,是具有总结性质的话,正因为自己自己重修饰,才让自己的高洁品质始终保持。】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与前面的“悔相道之不察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形成了照应了,抒情主人公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与“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的作用相似,也带有总结性质,区别在于,前面主要是从光明角度出发,这句主要是从芳香角度出发。】……
用香草、鸷、方等意象比喻抒情主人公高洁的品质;
反复言说,层层深入,回旋复沓;
抒情为主,叙事为辅;七言、六言为主,句子中间、末尾夹杂虚字。
叠词。
三、体会屈原在《离骚(节选)》中的选择
屈原的选择和高洁的人格来自于祖先,来自于后天的修炼,也来自于圣贤。
择生与择死 张曼菱
中华民族 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 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 绝非 只是出土的竹简 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杰出人物 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 一个要死 一个却不惜带 辱而活?
冯友兰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 家时 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 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 日寇及友军俱不能理 解:在寡不敌众的时刻 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 “以卵击石” 的壮烈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 “哀莫哀 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已将生死留恋的滋味体会尽致 但是 主动迎接死亡 “在不可选 择中进行选择” 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高人志士们 在求生不能的时候 亦很重视死之权利。 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 不如选择死亡。死被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 将他抓获再受辱而死的。在他认为 羞辱 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 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 身着兰草香服 悲 吟着 高歌着 行步着 徜徉在汨罗江畔 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 从容如归地赴死。
死的原因不是 “诗人” 的 死的方式却是 “诗人” 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 诗 人却要死得美 死得如其所吟 死得浪漫。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 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 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 与以往从事的 “政治” 决裂 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 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 生 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 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 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是一朝为官 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 为李陵 辩护 开罪于皇帝。假如为此而死 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完成千古史记 中国的第一部非官方记载的历史巨著。
虽然有了帝王家的史官 却执意要作 “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许平民 “写史” 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司马迁选择 “受刑” 弃政从文。正是这毅然之举 使司马迁从匍伏于地的殿臣中站立起来 超越了所谓君主 将他的事业和人生寄托 从当朝君主的体系中分离了出去。此可谓:弃一帝而 得千秋!这是何等豪迈与崇高的一步啊!他为自己的定位从朝臣转为民间第一史家了。
在 “文革” 中 有不少著名的知识分子罹难 其中一部分是自尽的。亦有一部分存活者 继 续他们未竟之业。这两种命运都是有传统出处的。前者师从屈原。后者以司马迁为训。
近年来 我读吴宓教授事。吴给学生讲过 “退麝投岩” 之典 出处不明。吴宓说 麝鹿被猎 人追杀无计时 会跑到岩边 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 搓入泥土 归还大地 不令猎人所得。然 后 投岩而亡。吴宓将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关系比喻如此。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人欲灭亡中 国 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 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 “岩 边” 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 哺育后生 还给中华 以雪国耻。同时也准备好了誓不投降。好 一个 “退麝投岩”!在此 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 已将 “择生” 与 “择死” 揉在了一起 这是司 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中国人 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这一小生里 还要活在前人与后人之交中 活进五千年 的历史里。这使得中国 “精神上的人生” 比肉体人生更漫长和浩淼。择生与择死的思考 构成一 个人 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样的设计 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四、小结 朗读《离骚(节选)》,再次体会屈原在诗中埋藏的情感。
五、作业 背诵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