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是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的整本书阅读单元(第五单元)学习的书籍。学生前期已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初步了解了书中内容。
01
一. 阅读目标
阅读完《乡土中国》,学生们更加懂得中国乡土文化的特性、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并在文化、思维等诸多方面获取丰富的滋养。若学会对该书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建构阅读学术类著作的典型经验和方法,进而举一反三,以一本带动一类,学会阅读学术著作,这有助于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阅读目标如下:
1.总结全书,把握本书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2.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3.深入理解作品,探究重要问题。
4.感受其语言特色,探究论述逻辑。
5.建构阅读学术类著作的典型经验和方法。
02
二. 阅读任务
任务一:梳理全书的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内容体系),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许多同学在章节阅读时绘制了章节思维导图,这是很好的做法。读完全书后,再细看每个章节之间有无关联,哪几个章节具有相关性,把它们梳理出来。
任务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检索并阅读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拓展阅读《为文化找出路-费孝通传》等,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深刻把握本书的价值取向。
任务三:再次通读全书,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将之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网络查阅等,了解其他人的见解,同时将该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质疑,或立或驳,尽量提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佐证论据。
任务四:通过口头、书面或电子媒介等多种形式,与他人分享自己关于本书某处内容典型语言特色、论述逻辑等方面的阅读发现和阅读心得。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可拓展阅读费孝通的另外两本书——《江村经济》《社会学初探》。
任务五:通过演讲、辩论、小论文写作、社会调查等活动,就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在此过程中学习前人好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乡土中国》的专题研究上来,然后通过文字形成成果。
03
三. 阅读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可以用于内容上的梳理,如以五个关键词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乡土、乡土社会、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治理,再在下一层细分章节及内容。也可用此方法完成写法上的梳理,如与论述逻辑有关的论证方法等。
(二)比较阅读法
将本书与其他相关书籍比较阅读。在与《江村经济》《社会学初探》的比较阅读中,更加贯通关于乡土和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的理解,补充社会经济、社会治理、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还可细细比较费孝通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等。
(三)文献检索法
研究问题时,我们需要借助文献或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论证,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如专著、论文集、教科书、工具书等)、报纸、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来获取相关信息。检索途径可以有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使用互联网检索信息,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和主题搜索,如关键词"乡土中国""费孝通",主题词"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等。对于网络信息,若是较为权威的官方页面,查阅出的信息可信度较高,但对于私人上传的信息,则需要谨慎对待。
(四)苏轼“一意求之”“八面受敌”法
苏东坡在回复王庠的信中提到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迁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多个方面,各个击破,岂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乡土中国》是一本经典之作,可做数次阅读。每次集中一个问题,选取一个方面,做深入研讨,比如内容、写法,各个击破之后,将收获多多。
(五)小组讨论或辩论法
组建小组,一起探讨或辩论相关内容。如探讨鲁迅先生所认为的国民之“愚“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文字下乡者所认为的乡下人之“愚“有何区别,老子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与费孝通所谈的“无为政治“有何异同,辩论“中国社会需要‘法治'还是‘礼治’" ,"离开乡土的中国人已经过半,乡土对中国人是否仍有重要意义“等。
(六)主题演讲法
主题如“费孝通的家族观念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经典文学作品如《家》《春》《秋》《红楼梦》(白鹿原》等),“引用论证(或某种论证方式)在《乡土中国》中的作用““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解释‘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