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实验题&解答题知识点分类+-山东省三年(2020-2022)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03实验题&解答题知识点分类+-山东省三年(2020-2022)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22 20: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3实验题&解答题知识点分类 -山东省三年(2020-2022)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一.功能关系(共1小题)
1.(2021 山东)某乒乓球爱好者,利用手机研究乒乓球与球台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固定好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②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乒乓球;
③手机记录下乒乓球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其随时间(单位:s)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声音图像记录的碰撞次序及相应碰撞时刻,如表所示。
碰撞次序 1 2 3 4 5 6 7
碰撞时刻(s) 1.12 1.58 2.00 2.40 2.78 3.16 3.47
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碰撞时间间隔,计算出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的弹起高度为    m(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与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的比值为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碰撞前动能的    倍(用k表示),第3次碰撞过程中k=   (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    (填“高于”或“低于”)实际弹起高度。
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共1小题)
2.(2020 山东)中医拔罐的物理原理是利用玻璃罐内外的气压差使罐吸附在人体穴位上,进而治疗某些疾病。常见拔罐有两种,如图所示,左侧为火罐,下端开口;右侧为抽气拔罐,下端开口,上端留有抽气阀门。使用火罐时,先加热罐中气体,然后迅速按到皮肤上,自然降温后火罐内部气压低于外部大气压,使火罐紧紧吸附在皮肤上。抽气拔罐是先把罐体按在皮肤上,再通过抽气降低罐内气体压强。某次使用火罐时,罐内气体初始压强与外部大气压相同,温度为450K,最终降到300K,因皮肤凸起,内部气体体积变为罐容积的。若换用抽气拔罐,抽气后罐内剩余气体体积变为抽气拔罐容积的,罐内气压与火罐降温后的内部气压相同。罐内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忽略抽气过程中气体温度的变化。求应抽出气体的质量与抽气前罐内气体质量的比值。
三.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共1小题)
3.(2020 山东)2020年5月,我国进行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重力仪测量重力加速度,进而间接测量海拔高度。某同学受此启发就地取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步骤如下:
(i)如图甲所示,选择合适高度的垫块,使木板的倾角为53°,在其上表面固定一与小物块下滑路径平行的刻度尺(图中未画出)。
(ii)调整手机使其摄像头正对木板表面,开启视频录像功能。将小物块从木板顶端释放,用手机记录下小物块沿木板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然后通过录像的回放,选择小物块运动路径上合适的一点作为测量参考点,得到小物块相对于该点的运动距离L与运动时间t的数据。
(iii)该同学选取部分实验数据,画出了﹣t图象,利用图象数据得到小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5.6m/s2。
(iv)再次调节垫块,改变木板的倾角,重复实验。
回答以下问题:
(1)当木板的倾角为37°时,所绘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得,物块过测量参考点时速度的大小为   m/s;选取图线上位于坐标纸网格交叉点上的A、B两点,利用A、B两点数据得到小物块下滑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2)根据上述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sin37°=0.60,cos37°=0.80)
四.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共1小题)
4.(2022 山东)在天宫课堂中,我国航天员演示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轻弹簧和待测物体等器材设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支架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滑块上;
②接通气源,放上滑块,调平气垫导轨;
③将弹簧左端连接力传感器,右端连接滑块,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
④计算机采集获取数据,得到滑块所受弹力F,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2)该同学从图乙中提取某些时刻F与a的数据,画出a﹣F图像如图丙中Ⅰ所示,由此可得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kg;
(3)该同学在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图丙中画出新的a﹣F图像Ⅱ,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kg。
五.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共1小题)
5.(2020 山东)实验方案对实验测量的精度有直接的影响,某学习小组对“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究。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
干电池一节(电动势约1.5V,内阻小于1Ω);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1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20Ω);
定值电阻R1(阻值2Ω);
定值电阻R2(阻值5Ω);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该小组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使电流表示数逐渐接近满偏,记录此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利用实验数据在U﹣I坐标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结果发现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比较小,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电压表分流 B.干电池内阻较小 C.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较小 D.电流表内阻较小
(2)针对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比较小的问题,该小组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改进了实验方案,重新测量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7
I/A 0.08 0.14 0.20 0.26 0.32 0.36 0.40
U/V 1.35 1.20 1.05 0.88 0.73 0.71 0.52
请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丁的坐标纸上已标出后3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在坐标纸上标出前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U﹣I图象。
②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所选的定值电阻为   (填“R1”或“R2”)。
③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请在图丙上按照改进后的方案,将实物图连接成完整电路。
六.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共1小题)
6.(2021 山东)热敏电阻是传感器中经常使用的元件,某学习小组要探究一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可供选择的器材有:
待测热敏电阻RT(实验温度范围内,阻值约几百欧到几千欧);
电源E(电动势1.5V,内阻r约为0.5Ω);
电阻箱R(阻值范围0~9999.99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20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00Ω);
微安表(量程100μA,内阻等于2500Ω);
开关两个,温控装置一套,导线若干。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测量电路,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示连接电路;
②闭合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微安表指针满偏;
③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使微安表指针半偏;
④记录此时的温度和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填“R1”或“R2”)。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丙中将实物图(不含温控装置)连接成完整电路。
(3)某温度下微安表半偏时,电阻箱的读数为6000.00Ω,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测量值为    Ω(结果保留到个位),该测量值    (填“大于”或“小于”)真实值。
(4)多次实验后,学习小组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七.用半偏法测电阻(共1小题)
7.(2022 山东)某同学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设计了一个测量电阻阻值的实验,实验器材:
干电池E(电动势1.5V,当阻未知);
电流表A1(量程10mA,内阻为90Ω);
电流表A2(量程30mA,内阻为30Ω);
定值电阻R0(阻值为150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0Ω);
待测电阻Rx;
开关S,导线若干。
测量电路如图所示。
(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调到值最大一端,将定值电阻R0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处,该同学选到电流表为    (填“A1”或“A2”);若不考虑电池内阻,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应为    Ω。
(2)断开开关,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变,用Rx替换R0,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处,则Rx的测量值为    Ω。
(3)本实验中未考虑电池内阻,对Rx的测量值    (填“有”或“无”)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功能关系(共1小题)
1.(2021 山东)某乒乓球爱好者,利用手机研究乒乓球与球台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固定好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②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乒乓球;
③手机记录下乒乓球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其随时间(单位:s)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声音图像记录的碰撞次序及相应碰撞时刻,如表所示。
碰撞次序 1 2 3 4 5 6 7
碰撞时刻(s) 1.12 1.58 2.00 2.40 2.78 3.16 3.47
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碰撞时间间隔,计算出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的弹起高度为  0.20 m(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与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的比值为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碰撞前动能的  1﹣k2 倍(用k表示),第3次碰撞过程中k= 0.95 (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  高于 (填“高于”或“低于”)实际弹起高度。
【解答】解:(1)由表可知从第三次碰撞到第四次碰撞用时0.4s,则碰后弹起的时间为0.2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有h==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速度为kv,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为v,
则碰撞后的动能为,该次碰撞前动能为,所以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是碰撞前动能的比值为
第3次碰撞前的速度v=gt==0.21g,第3次碰撞后的速度v'==0.2g,所以k=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使得实际弹起的高度变小,所以第(1)问计算的弹起高度高于实际弹起高度。
故答案为:(1)0.20 (2)1﹣k2,0.95 (3)高于
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共1小题)
2.(2020 山东)中医拔罐的物理原理是利用玻璃罐内外的气压差使罐吸附在人体穴位上,进而治疗某些疾病。常见拔罐有两种,如图所示,左侧为火罐,下端开口;右侧为抽气拔罐,下端开口,上端留有抽气阀门。使用火罐时,先加热罐中气体,然后迅速按到皮肤上,自然降温后火罐内部气压低于外部大气压,使火罐紧紧吸附在皮肤上。抽气拔罐是先把罐体按在皮肤上,再通过抽气降低罐内气体压强。某次使用火罐时,罐内气体初始压强与外部大气压相同,温度为450K,最终降到300K,因皮肤凸起,内部气体体积变为罐容积的。若换用抽气拔罐,抽气后罐内剩余气体体积变为抽气拔罐容积的,罐内气压与火罐降温后的内部气压相同。罐内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忽略抽气过程中气体温度的变化。求应抽出气体的质量与抽气前罐内气体质量的比值。
【解答】解:设火罐内气体初始状态参量分别为p1、T1、V1,温度降低后状态参量分别为p2、T2、V2,
罐的容积为V0,由题意知:
p1=p0、T1=450K、V1=V0、T2=300K、V2=①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②
解得:p2=0.7p0③
对于抽气罐,设初态气体状态参量分别为p3、V3,末态气体状态参量分别为p4、V4,罐的容积为V′0,由题意知:
p3=p0、V3=V'0、p4=p2④
由玻意耳定律得:p0V′0=p2V4⑤
联立②⑤式,代入数据得V4=⑥
设抽出的气体的体积为△V,由题意知
△V=V4﹣⑦
故应抽出气体的质量与抽气前罐内气体质量的比值为:⑧
联立③⑤⑥⑦⑧式,代入数据得:=。
答:应抽出气体的质量与抽气前罐内气体质量的比值为。
三.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共1小题)
3.(2020 山东)2020年5月,我国进行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重力仪测量重力加速度,进而间接测量海拔高度。某同学受此启发就地取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步骤如下:
(i)如图甲所示,选择合适高度的垫块,使木板的倾角为53°,在其上表面固定一与小物块下滑路径平行的刻度尺(图中未画出)。
(ii)调整手机使其摄像头正对木板表面,开启视频录像功能。将小物块从木板顶端释放,用手机记录下小物块沿木板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然后通过录像的回放,选择小物块运动路径上合适的一点作为测量参考点,得到小物块相对于该点的运动距离L与运动时间t的数据。
(iii)该同学选取部分实验数据,画出了﹣t图象,利用图象数据得到小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5.6m/s2。
(iv)再次调节垫块,改变木板的倾角,重复实验。
回答以下问题:
(1)当木板的倾角为37°时,所绘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得,物块过测量参考点时速度的大小为 0.32 m/s;选取图线上位于坐标纸网格交叉点上的A、B两点,利用A、B两点数据得到小物块下滑加速度的大小为 3.1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2)根据上述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9.4 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sin37°=0.60,cos37°=0.80)
【解答】解:(1)设物块过测量参考点时速度的大小为v0,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可得:
L=v0t+
所以有:=2v0+at,
当t=0时速度即为参考点的速度,根据图可得截距为:0.64m/s
故2v0=0.64m/s
解得:v0=0.32m/s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有:a=m/s2=3.1m/s2;
(2)木板的倾角为53°,小物块加速度大小为a0=5.6m/s2,
对小物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53°﹣μmgcos53°=ma0,
当倾角为37°时,有:mgsin37°﹣μmgcos37°=ma
联立解得:g=9.4m/s2。
故答案为:(1)0.32或0.33;3.1;(2)9.4。
四.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共1小题)
4.(2022 山东)在天宫课堂中,我国航天员演示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轻弹簧和待测物体等器材设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支架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滑块上;
②接通气源,放上滑块,调平气垫导轨;
③将弹簧左端连接力传感器,右端连接滑块,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
④计算机采集获取数据,得到滑块所受弹力F,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12 N/m;
(2)该同学从图乙中提取某些时刻F与a的数据,画出a﹣F图像如图丙中Ⅰ所示,由此可得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0.20 kg;
(3)该同学在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图丙中画出新的a﹣F图像Ⅱ,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0.13 kg。
【解答】解:(1)由题知,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结合图乙的F﹣t图有
Δx=5.00cm=0.005m,F=0.610N
根据胡克定律
k=
计算出
k≈12N/m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a
则a﹣F图像的斜率为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的倒数,根据图丙中Ⅰ,则有
k==kg﹣1=5kg﹣1
则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m=0.20kg
(3)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同理,根据图丙中Ⅱ,则有
=kg﹣1=3kg﹣1
则滑块、待测物体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m'=0.33kg
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Δm=m'﹣m=0.33kg﹣0.20kg=0.13kg
故答案为:(1)12;(2)0.20;(3)0.13
五.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共1小题)
5.(2020 山东)实验方案对实验测量的精度有直接的影响,某学习小组对“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究。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
干电池一节(电动势约1.5V,内阻小于1Ω);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1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20Ω);
定值电阻R1(阻值2Ω);
定值电阻R2(阻值5Ω);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该小组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使电流表示数逐渐接近满偏,记录此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利用实验数据在U﹣I坐标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结果发现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比较小,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电压表分流 B.干电池内阻较小 C.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较小 D.电流表内阻较小
(2)针对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比较小的问题,该小组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改进了实验方案,重新测量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7
I/A 0.08 0.14 0.20 0.26 0.32 0.36 0.40
U/V 1.35 1.20 1.05 0.88 0.73 0.71 0.52
请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丁的坐标纸上已标出后3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在坐标纸上标出前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U﹣I图象。
②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所选的定值电阻为 R1 (填“R1”或“R2”)。
③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请在图丙上按照改进后的方案,将实物图连接成完整电路。
【解答】解:(1)路端电压:U=E﹣Ir,
当电源内阻r太小时,干路电流I有较大变化时,Ir变化很小,
电压表示数即路端电压U=E﹣Ir变化很小,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很小,故选B;
(2)①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点,然后根据坐标系内描出的点作出图象,
作图象时使尽可能多的点在直线上,不能穿过直线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图象如图所示;
②由图示图象可知,电源与定值电阻整体组成的等效电源内阻:r+R=Ω≈2.67Ω,
由题意可知,电源内阻小于1Ω,则定值电阻应选择R1。
③应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电压表测路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电流,电源内阻较小,为使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把定值电阻与电源整体当作等效电源,为减小实验误差,相对于电源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B;(2)①图象如图所示;②R1;③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
六.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共1小题)
6.(2021 山东)热敏电阻是传感器中经常使用的元件,某学习小组要探究一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可供选择的器材有:
待测热敏电阻RT(实验温度范围内,阻值约几百欧到几千欧);
电源E(电动势1.5V,内阻r约为0.5Ω);
电阻箱R(阻值范围0~9999.99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20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00Ω);
微安表(量程100μA,内阻等于2500Ω);
开关两个,温控装置一套,导线若干。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测量电路,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示连接电路;
②闭合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微安表指针满偏;
③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使微安表指针半偏;
④记录此时的温度和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R1 (填“R1”或“R2”)。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丙中将实物图(不含温控装置)连接成完整电路。
(3)某温度下微安表半偏时,电阻箱的读数为6000.00Ω,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测量值为  3500 Ω(结果保留到个位),该测量值  大于 (填“大于”或“小于”)真实值。
(4)多次实验后,学习小组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解答】解:(1)用半偏法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尽可能让该电路的电压在S2闭合前、后保持不变,由于该支路与滑动变阻器前半部分并联,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越小,S2闭合前、后该部分电阻变化越小,从而电压的值变化越小,故滑动变阻器应选R1;
(2)电路连接图如图所示:
(3)微安表半偏时,该支路的总电阻为原来的2倍,即热敏电阻和微安表的电阻之和与电阻箱阻值相等,有RT+RμA=6000Ω,可得:RT=3500Ω;
当断开S2,微安表半偏时,由于该支路电阻增加,电压略有升高,根据欧姆定律,总电阻比原来2倍略大,也就是电阻箱的阻值略大于热敏电阻与微安表的总电阻,而认为电阻箱的阻值等于热敏电阻与微安表的总电阻,因此热敏电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4)由于是lnRT﹣图像,当温度T升高时,减小,从图中可以看出lnRT减小,从而RT减小,因此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
(1)R1;
(2)如图所示:
(3)3500,大于;
(4)减小。
七.用半偏法测电阻(共1小题)
7.(2022 山东)某同学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设计了一个测量电阻阻值的实验,实验器材:
干电池E(电动势1.5V,当阻未知);
电流表A1(量程10mA,内阻为90Ω);
电流表A2(量程30mA,内阻为30Ω);
定值电阻R0(阻值为150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0Ω);
待测电阻Rx;
开关S,导线若干。
测量电路如图所示。
(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调到值最大一端,将定值电阻R0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处,该同学选到电流表为  A1 (填“A1”或“A2”);若不考虑电池内阻,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应为  60 Ω。
(2)断开开关,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变,用Rx替换R0,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处,则Rx的测量值为  100 Ω。
(3)本实验中未考虑电池内阻,对Rx的测量值  无 (填“有”或“无”)影响。
【解答】解:(1)若不考虑电源内阻,且在电源两端只接R0时,电路中的电流约为I==A=10mA
由题知,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要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度的处,则该同学选到的电流表应为A1.
当不考虑电源内阻,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E= (R+R0+RA1)
代入数据解得:R=60Ω
(2)断开开关,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变,用Rx替换R0,闭合开关后,有
E= (R+Rx+RA1)
代入数据有
Rx=100Ω
(3)若考虑电源内阻,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E=[(R+r)+R0+RA1]
E=[(R+r)+Rx+RA1]
联立计算可知Rx不受影响;
故答案为:(1)A1,60;(2)100;(3)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