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3 08: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第二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
一、古诗文默写。(20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石壕吏》中,“ ! !”一句对比鲜明,渲染出官吏蛮横的气势,表现出老妇人的凄楚可怜。
《石壕吏》中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合作者感受,与叙事中饱含无限深情的句子是: , 。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
《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
课内文言文阅读。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16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北冥有鱼 冥: ②志怪者也 志:
③怒而飞 怒: ④亦若是则已矣 是: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分)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分)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3.下列对《北冥有鱼》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富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B. 文章前三句以顶真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C. 鹏鸟背之大就不知道有几千里,振翅而飞,那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是对鹏鸟外形的描写。
D. 文章结尾两句以鹏之视下来想象人之视天,意境开阔邈远,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4.请你说说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2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4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安知鱼之乐  安: (2)子固非鱼也 固:
(3)全矣 全: (4)请循其本 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分)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2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4.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者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13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根据原文,默写句子。(2分)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不知其旨也 旨: ②虽有至道 至道:
③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④学学半 学: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分)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2分)
下列对《虽有嘉肴》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
C.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D. 文中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强”;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反”。
大道之行也(17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根据原文补充句子。(3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选贤与能 与: ②男有分 分: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④不独子其子 子:
⑤女有归 归: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分)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分)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2分)
4.在《大道之行也》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3分)
《马说》(2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
1.根据原文补充句子。(3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③执策而临之 临: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⑤才美不外见 见: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
1
)
(
2
) (
) (
)
2020—2021第二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
古诗文默写。(20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对比鲜明,渲染出官吏蛮横的气势,表现出老妇人的凄楚可怜。
《石壕吏》中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合作者感受,与叙事中饱含无限深情的句子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
课内文言文阅读。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16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北冥有鱼:同“溟”,海。 ②志怪者也:记载。
③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④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⑤抟:盘旋飞翔。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分)
当它(大鹏鸟)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分)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南海。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3.下列对《北冥有鱼》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富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B. 文章前三句以顶真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C. 鹏鸟背之大就不知道有几千里,振翅而飞,那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是对鹏鸟外形的描写。
D. 文章结尾两句以鹏之视下来想象人之视天,意境开阔邈远,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解析】 文章结尾是以人之视天来想象鹏之视下,D项表述错误。)
4.请你说说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2分)
答: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4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哪里 (2)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
(3)全矣 全:完全,肯定 (4)请循其本 循:追溯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而有不同的生活情趣。)
4.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者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示例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此外,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庄子也是赢家,因为庄子“结辩”之后惠子没有再说话,自然是认输的表现。
示例二: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13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根据原文,默写句子。(2分)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②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④学学半 学:“学”同“敩”,教导。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下列对《虽有嘉肴》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
C.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D. 文中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强”;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反”。
大道之行也(17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根据原文补充句子。(3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选贤与能 与:同“举”。 ②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兴起。
④不独子其子 子:动词,以……为子。 ⑤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分)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分)
对于力气,人们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2分)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兴起
4.在《大道之行也》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3分)
答: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图谋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马说》(2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根据原文补充句子。(3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祗,同“衹”(只),只、仅。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③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⑤才美不外见 见:见,同“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D )(3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4分)
答: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