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无误的一项是( )
A.饿莩(piǎo) 豁(huá)拳 踬踣(zhì bó) 孝悌(dì)
B.庠序(xiáng) 炽热(zhì) 嘲哳(zhā) 数(shù)罟
C.菲薄(fěi) 犄角(jī) 敕(chì)造 镣(liáo)铐
D.喧豗(huī) 编纂(zuàn) 钿头(diàn) 抚膺(yīng)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璀璨???肤浅??? 温馨???祸起箫墙 B.猿猱??分崩离析??桌帷???安之若素?
C.扪参?? 祈祷?? 缔造 语焉不祥? D.枷锁? 大放厥词? 蜕变 遥遥欲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可理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C.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D.近年来,“东突”恐怖势力通过暗杀、爆炸、投毒等手段,制造了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粟于河东。
B.黎民不饥不寒。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杀有功之人。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种植)
C.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辅佐) D.凡六百一十六言(句)
6、下列句子句式类型划分正确的是( )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①③/②/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②/④⑤
7、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C.《登高》的颔联也是写景,手法与首联相同。诗人抓住了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D.《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11.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树之以桑/填然鼓之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13.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4分)
14.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3分)
三、15.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已?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6.(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颔联的“迟暮心”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3)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3分)
五、默写(10分)
17.(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扪参历井仰胁息, 。
(3)飞湍瀑流争喧豗, 。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四弦一声如裂帛。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 ,蓝田日暖玉生烟。 (8) ,不尽长江滚滚来。
(9)日月忽其不淹兮, 。 (10)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15分)
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 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朱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而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予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19.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4分)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
20.“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段分两点加以说明。(4分)
21.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4分)
七、作文
22.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