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学习
目标
0 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1-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粮食进出口
02-粮食安全的环节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水稻
玉米
小麦
大豆
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3-粮食生产基础
0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
技术经济
政策
交通
市场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0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从资源基础的角度来看,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耕地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思考: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1)技术经济因素: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利于精耕细作;
形成了水稻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
农业科技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利于耕地的养护。
(2)社会经济因素:
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思考: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我国约90%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
西北地区耕地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绿洲。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思考: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想一想】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1)我国耕地分布不均。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南方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西北地区耕地仅在绿洲少量分布。
(2)水土资源配置不佳。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面积仅占全国1/3,却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西部土地辽阔,但水资源有限,耕地仅分布在一些河谷和绿洲。
【想一想】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1)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广,东部平原多,因而,我国耕地大部分布于东部平原丘陵区。
(2)气候:我国东部季风区光热水条件优越,耕地数量多、质量高;西部非季风区缺乏水源,耕地仅在绿洲分布;青藏高原区的气候高寒,植被稀少,仅在黄河、湟水等河谷有耕地分布。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
旱灾
涝灾
冻害
类型 地区 成因
梅雨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春旱 华北 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涝 华北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风沙 东北、华北、西北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侵入过程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及其成因分布表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小结
②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③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④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0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01-基本原则
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意味着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
02-基本途径
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前)。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以后)。
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方式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发展农业机械化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思考】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能够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袁隆平杂交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能够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的潜力。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
材料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粮食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级经济师2020年3月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下表为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表(含预测)。
1、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都上升。
原因: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②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畜牧业发展、工业如粮油加工、燃料乙醇、酿酒等,对粮食的需求增多。
2、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8亿亩红线面临着挑战,为保证粮食安全,在此严峻形势下,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培育优良品种;依靠科技,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3、对粮食安全的调整措施
1.以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A.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变化
20世纪60、70年代
1985年以后
粮食跨区调剂
南粮北运
北粮南运
大米
玉米
饲料粮
食用粮
中国13个粮食主要产地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这13个粮食主产区。
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意义
讨论: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哪些意义?
a.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的均衡。
b.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生产,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要注意防灾减灾,防治水土流失等。
c.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消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丰富饮食品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但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节约,降低消费成本,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材料1: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北粮南运”的“北”和“南”有两种含义:对于京津区,“北”指东北地区;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对于东北地区,“南”指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于冀鲁豫地区,“南”指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
(1)“北粮南运”的粮食主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哪些
输出地: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
输入地: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2)作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需要输入大量的粮食
A.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需求量大;
B.农业生产以城郊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蔬菜、水果、乳畜产品、水产品等。
2.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A.我国粮食国际贸易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
21世纪以来
粮食国际贸易
进口小麦
进口增长
大豆
粮食总量不足
结构性的短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油料
饲料
进出口平衡
【读图思考】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1995年之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低,基本自给自足;1995年之后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迅速升高。
【读图思考】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读图思考】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需要。因为,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不需要。因为,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材料三: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保护性耕作法”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的方法。
材料三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该地区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故植被破坏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保护性耕作法”的作用:可增加土壤水分和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大气水分增加,反映改善了局部小气候。
3.建立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我国的中央储备粮
概念: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
目标:抑制全国性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
功能:战略储备、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
调节粮食市场
救灾备荒
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
中国中央储备粮库:
截止2019年9月,我国中央储备粮库有直属粮库和分库980多个,覆盖31个省市区,总仓接近1亿吨,成了老百姓放心的“米袋子”。
除“买得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为了能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交通运输、自然灾害、政策调整、战争、疫情等影响——“买不了” 、“运不到”。
稳定和拓展粮食进口贸易渠道;积极建设海外粮食生产基地。
活动●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03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藏粮于地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基本农田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
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
思考:高标准农田如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田成方
林成网
路相通
渠相连
旱能浇
涝能排
地块大,集中连片,实际耕作面积大,利于机械化生产。
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局部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便于机械化生产和粮食运输。
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视频 | 高标准农田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点击播放视频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退化严重。
举措: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华北平原地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举措: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中产田整治
问题: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举措: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举措: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青藏高原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举措: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自学窗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东方智慧
突破自然限制,扩大垦殖空间
向山区要地——元阳梯田
A
突破自然限制,扩大垦殖空间
向低湿地要地——基塘农业
突破自然限制,扩大垦殖空间
向低湿地要地——垛田
精耕细作、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精细育苗
农业积肥
间作套种
精细育苗
农业积肥
间作套种
化害为利
都江堰
粮食安全
基本涵义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技术经济
社会经济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政策
交通
市场
资源基础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耕地分布
气象因素
粮食生产
中国方案
1996年
2019年
立足国内粮食自给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本节总结
(2019·高考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回答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C
A
B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3.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5.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8~10题。
8.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9.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 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0.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有(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