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八年级—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900年,世界人民用欢呼声,
去拥抱迎接一个新世纪的到来。
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却满怀着屈辱与悲愤进入20世纪。
因为在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程标准: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由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组织发展而来。
1.起源背景
一、义和团运动
窃自中西通商以来,西洋教法盛行中国,天主福音等堂几遍天下,虽至穷乡僻壤,皆有各国教士潜往传教。 ... 从教之人大半皆系无赖痞徒,平日犯法生事,无所不为。
——《川东道张华奎禀》( 1891年8月6日)
2.性质转变
反清秘密结社组织或单纯习武团体
广泛群众性的
反帝斗争组织
19世纪末,民族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教会活动的猖獗
一、义和团运动
3.迅猛发展
一、义和团运动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清政府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材料研读与思考
1.义和团反对外国侵略的方式有哪些
2.义和团的宣传口号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义和团这些反侵略方式
和它的宣传口号?
4.“扶清灭洋”口号评价
一、义和团运动
(1)“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却带有盲目排外和迷信色彩的落后性。
(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却反映出义和团民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画报(从左到右):义和团张贴杀洋人标语、义和团拆毁铁路、义和团攻占教堂、德国公使被枪杀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
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英国)西摩尔
日本绘本:八国联军
上排(从左到右) 意、奥、德、俄、
下排(从左到右)
美、法、日、英
二、抗击八国联军
2.抗击八国联军主要战斗
(1)廊坊大捷
(3)天津保卫战,聂士成壮烈殉国
(2)大沽口之战,罗荣光自杀殉国
天津市南开区聂士成殉难纪念碑
——彰显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湖南省吉首市罗荣光故居
二、抗击八国联军
3.清政府的态度转变
教材第12页:慈禧太后
大沽炮台失陷,
清政府对外宣战。
鼓励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下令剿杀义和团,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专制本质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画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二、抗击八国联军
4.北京侵略暴行
烧、杀、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老照片: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教材第34页:八国联军杀害团民
教材第34页:美军抢劫白银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画报:八国联军抢劫文物
《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国联军烧杀抢夺主要地点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国家11个: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
李鸿章
教材第35页:《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奕劻
整理归纳与思考
阅读教材P35页,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整理《辛丑条约》的内容,并结合内容尝试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01
经济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02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王朝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03
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丧失军事自主权,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2.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图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驻扎地分布示意图
04
外交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2.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而且班列六部之首。
适应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变打上屈辱烙印。
《中国历史地图册》:北京东郊民巷使馆区示意图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
沦为
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进一步
加深
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
加深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
1900-1901年
先进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怎样的努力与探索呢?
课堂小结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辛丑条约》的签定
1901年
起源背景
性质转变
迅猛发展
口号评价
侵华原因
抗击史实
清廷转变
侵华暴行
时间国家
内容影响
完全沦为
1.下是一幅约成于1900年的漫画《射猪斩羊图》,其左右两旁配有字联上有对联,为:“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充斥着强烈的反封建迷信思想
B.批判清政府投降于外来侵略者
C.控诉清政府对维新变法的镇压
D.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图文信息的能力。漫画中在一位清朝官员的指挥之下,困在十字架上的猪遭到万箭射杀,旁边一只羊的头即将落地。这里的猪和羊同天主教的“主”和洋人的“洋谐音,暗指洋人或者西方传教士。对联中的”妖精“和”畜牲”则表达出当时人对洋人传教士的愤恨。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该漫画揭示的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这一斗争特点,因此答案是D。
2.《中国外交史》载:“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取题干中“在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信息,再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义和团民在反帝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与英勇,让侵略者看到中国人民力量的巨大,使得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瓜分中国的妄想。所以本题题干表述的正是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因此答案是A。而BCD表述错误。
3.京津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的北伐 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识记与辨析能力。结合题干中“京津失陷、慈禧太后、赶出皇宫、尝尽颠沛流离之苦”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我们知道,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答案是D。
4.《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影响的理解。题干中“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指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而《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正反映出这一影响。因此答案是D。而ABC分别是《辛丑条约》经济、军事、外交的条款,其影响与题干反映影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