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一中 2022 年春学期高二年级 6 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第I 卷(选择题)
本卷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楚国是周初成王正式分封的一个只有五十里地的子爵小国,地处江汉流域。经过历代楚王的开疆拓土,由“土不过同”(注:同,面积单位,井田制下百井为一同)的蕞尔小邦发展为“楚地干里”的泱泱大国。楚国的崛起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礼乐制度的瓦解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分封体系的崩溃2.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
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C.受传统选官制的影响 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
( )
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 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 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
雅典历史上著名的阿吉纽西审判过程中,受命负责救援行动的泰拉麦奈斯及其支持者卡利克塞努斯等人利用雅典人的愤怒,在议事会提出非法议案,又利用公民大会出席者成分的变化, 致使六名将军被处死。这表明雅典( )
A.司法审判缺乏法定的程序 B.公民大会掌握最高司法权
C.民主对法治有一定的威胁 D.精英阶层操纵了雅典司法
公元前 242 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建立了一套与公民法不同, 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由此可知,万民法( )
A.沿袭了罗马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促进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化C.克服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 D.消除了罗马公民与自由民的差异
7.1840 年 4 月,英国议会下院就是否对华宣战一事展开激烈辩论。执政党认为必须为保护贸易和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发动战争,反对党则坚决反对一场有伤道德的战争,最后英国下院以 9 票优势通过发动战争提案。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内阁发生更迭,原来的反对党上台组阁,却将鸦片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说明( )
A.资产阶级政党根本利益一致 B.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C.英国责任内阁制已正式确立 D.英国议会改革的成效显著
8.1796 年,美国总统华盛顿离任时说,党派“颠倒黑白”“动摇社会”。1801 年,共和党人杰斐逊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都是联邦党人”,在其任命的 316 名官员中有 130 名是联邦党人。杰斐逊的做法旨在( )
A.遵循前任总统忠告 B.贯彻三权分立原则
C.行使总统行政权力 D.维护联邦政治统一
据钱乘旦等所著的《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1888 年成为德国皇帝的威廉二世在位 20 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B.德国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统一C.议会和宪法受到挤压和否定 D.资产阶级改革保守和不彻底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时势进行解释:“(欧美国家)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所赖通商为该夷养命之源,税例之增减多寡,即关夷情之向肯从违,若过为搜剔,则恐致反复”。这表明当时( )
A.御侮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B.外交理念亟待转变
C.朝贡贸易体制得以维持 D.近代主权意识增强
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士人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 )
A.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传承儒家优秀文化
(
高二历史试题第
3
页
,
共
8
页
) (
高二历史试题第
4
页
,
共
8
页
)
(
高二历史试题 第
1
页
,
共
8
页
) (
高二历史试题 第
2
页
,
共
8
页
)
C.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争取传统士绅支持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 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13.1914 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独裁统治迹象明显
14.1919 年,北京《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出专号纪念这个节日,反应并不热烈。1920 年则不同,在工人群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和知识分子中己经有了强烈的反应,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都举行了集会、讲演或示威游行,同时全许多报刊也参加了进来,报道了各地庆祝“五一”的情况。这个变化表明五四运动后( )
A.工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工人阶级壮大扩大了社会影响C.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D.促进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1930 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概念,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还出现“肥田”“柴火山”等方言词汇。这些用语的使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注重政权建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B.逐步实现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C.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推进革命 D.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16.图 2 是 1937 年发表于《时代漫画》漫画《春耕图》,描绘出中国农民被侵略者攻击压榨、农田里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该漫画反映了(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B.民众意识到家亡与国破实为一体C.艺术创作与时代的主题密切相关D.阶级矛盾尖锐致使农民处境悲惨
17.1948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的文件规定:在新解放区和接敌区暂停土地改革,应当充分
利用抗日时期的经验,实行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此项规定的发布执行
( )
A.进一步完善了土地革命的内容 B.旨在推动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C.是对错误土改政策的反思纠正 D.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8.1831 年 11 月,里昂工人发动起义,很快被政府军镇压。1834 年,里昂工人再度起义,并提出推翻富人的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但又一次被镇压。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法国共和政体建立的艰难曲折性 B.法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不断斗争C.为巴黎公社的建立作了实践准备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19.1917 年底至 1918 年初,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先后将大战前若干年和大战期间俄国同英、法、意、日等国的幕后交易和盘托出,其中包括列强在中东和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或进行瓜分的密约。苏俄政府此举( )
A.遏制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野心 B. 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C. 打击了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秩序 D. 旨在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
20.1951 年 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许多人喊出“农民有土地,工人有劳保”的口号: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反映了( ) A.劳保条例奠定全民医疗保障基础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 D.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1.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今后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22.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创新力C.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D.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23.1956—1962 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一般仅占总人数的 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
8.8%。1963 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为 39.8%%。1964 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展现C.中国外交路线和政策的调整 D.国际旅游利于缓和国际关系
24.1988 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道,过去的国际政治是霸权主义,是集团政治,“集团政治本身就不平等”,而“能维持和平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B.发展平等与务实的外交
C.要坚持不结盟的政策 D.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下图为 1947 年 7 月西方人绘制的漫画。画中苏联外长莫托诺夫化身为一名女教师,当看到学生们(比喻东欧国家)抵挡不住美国诱惑向右转时,大声呵斥:“鼻子向左转”。该漫画A.抨击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讽刺了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体现了意识形态争斗的世界局势D.揭示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矛盾
不结盟运动在发起时只有 25 个成员国,没有章程,没有常设组织机构,也没有确定的主
导国家,甚至没有定期开会的制度,但目前已拥有 120 个成员国、17 个观察员国和 10 个观察员组织。其中,中国于 1992 年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国。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
顺应了当前多极化的政治格局 B.增强了世界区域集团化演进趋势C.有利于改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D.改变了大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
图 3 是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的有关当前俄乌局势的最新漫画。针对“山姆大叔”的叫嚷,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美国应该扪心自问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对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A.美苏冷战加剧了俄乌紧张局势
俄乌冲突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C.北约东扩破坏世界多极化格局D.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9.20 世纪 30 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 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 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30.1917 年 3 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第II 卷(非选择题)
本卷三道大题,共 40 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13 分)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阅读材科,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 804
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 10 万人,
是唐朝的 5 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材料二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 1903 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并于 1905 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据材科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6 分)
(
高二历史试题第
7
页
,
共
8
页
) (
高二历史试题第
8
页
,
共
8
页
)
(
高二历史试题 第
5
页
,
共
8
页
) (
高二历史试题 第
6
页
,
共
8
页
)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7 分)
32.(10 分)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材料三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 2 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 中。 ——根据《美洲史》和 1787 年宪法整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有所妥协”是什么?(2 分)
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2 分)
第二,在台湾问题上,中方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确认最终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
……
第六,双方同意,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
——摘编自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
并建立外交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再次强调:
……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将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一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结合材料三,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1787 年宪法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6 分)
33.(1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中美双方承认,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编自 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背景。(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6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体现的中国外交原则,并说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前提。(5 分)一、选择题
二、材料题
31.(1)据材科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6分)
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持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与教育互为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7分)
答:前期:主张废除科举制(1分);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3分)
后期: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1分);
原因: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2分)
3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有所妥协”是什么?(2分)
答:坚持:终结帝制,实现共和。(1分)
妥协:“驱除鞑虏”变为五族共和(采取清帝退位并优待清室方式结束革命)(1分)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2分)
答: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或答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2分)
(3)结合材料三,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6分)
答: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3分)
方法:①中央与地方: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大州与小州:设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③南方与北方: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3分)
3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背景。(6分)
答:背景:
中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劣势;越南战争,美国进退维谷。
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共6分,答出三方面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6分)
答: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为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道路;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改变了国际格局。(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体现的中国外交原则,并说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前提。(6分)
答: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4分)
政治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