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六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内容复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根据课文内容和积累完成填空。
(1)传统节日习俗众多,详略得当的描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的春节,重点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正月初一、__________这几天的民风民俗,其他日子则略写;《腊八粥》一文,主要叙述了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
(2)阅读古诗,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古诗《寒食》中介绍寒食节禁火的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夜望月》中描写中秋节望月怀远的传统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古人还有许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习俗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隔水相望却不得相见的诗句是:“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长歌行》中劝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我还能写两句关于佳节思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古诗中有很多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的句子,如《长歌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真卿《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3)传说,藏戏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________。
(4)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古诗内容填空。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概括。全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其中表现王侯贵族具有特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对这种腐败现象的不满。
2.《十五夜望月》中间接描写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分享。
除了《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所描述的传统习俗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北京的春节》是按______顺序写的。作者在整体介绍春习俗的同时,重点写了腊八、______、正月初一、______这几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藏戏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____。
3.______牵牛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上填写节日名和相关诗句。
(1)春节:千门万户暗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节: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节: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节: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在括号里填时间,在方框里写对应的活动)
(2)文中 (哪些日子)写得详细, (哪些日子)写得简略。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
7.读下列诗句,写出对应的传统节日,再自己补写一句有关节日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理清脉络。
1.《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分别以________、七夕节和________三个中国传统节日为写作背景。七夕节是为纪念__________而设的节日,传统习俗有_________等。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织女的悲伤与无奈,但是又希望人们是希望的,因此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体现。
2.《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营造了_____________的环境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_____________。
9.照样子,写词语。
1.勇夺第一(形容得第一名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一律(形容没有例外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按照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北京的春节从_________________一直持续到_________________才算结束。
(2)《腊八粥》一文讲述了腊八那天_____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_________________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
(3)《藏戏》一文开头一连用了句式相似的三个问句,这种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问句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1.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3)河汉清且浅,_________________。
(4)百川东到海,_________________?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
12.用四字词语替换下列句中的画线部分。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毫无共同之处。( )
(2)双方顺从心里的希望,想怎样就怎样、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
(3)他们除了眼前的要求之外,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
(4)回到祖国,那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的景象,使我们心潮起伏。( )
13.填空题。
1.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你会用才《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2.《寒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景象。
14.默写《十五夜望月》并写出诗人及朝代。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___________________ 御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 地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积累填空。
1. 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按照_________顺序写的,其中详写的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详写主人公______急切地_________粥的情景,略写了全家人幸福地_________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习俗。
(3)《藏戏》一文详写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两部分。从文中可知,藏戏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 除夕 正月十五 等粥 轻烟散入五侯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脉脉不得语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诗词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
(1)《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腊八粥》一课讲述了 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 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 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课文详写的是等粥的过程。
(2)唐代韩翃的《寒食》,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原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描写中国传统佳节习俗的诗句: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原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两汉汉乐府的《长歌行》,原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2. 今夜月明人尽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 唐东杰布 轻烟散入五侯家
【解析】
【详解】
考查默写。
(1)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关于佳节思乡的诗句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①出自《长歌行》,全诗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出自颜真卿《》全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传说他还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留下了58座铁索桥。
(4)出自韩翃《寒食》,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 唐 韩翃 春城飞花 御柳飘拂 春节京城寒食节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诗词名句理解和诗词歌赋默写。
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
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3.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如:扫墓、踏青,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 时间 除夕 正月十五 唐东杰布 迢迢 皎皎河汉女 纤纤 素手 札札弄机杼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得最详细的是(腊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四个部分,略写的有腊八、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课文内容可知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3.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 总把新桃换旧符 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 不知秋思落谁家 寒食 寒食东风御柳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诗词名句理解和重要节假日。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6.(1)括号里:除夕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方框里:过小年、祭灶王 大扫除、备年食 吃团圆饭、祭祖 拜年、逛庙会 赏灯、吃元宵
(2)详细部分: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简略部分:其余日子/初九至二十二、二十三(小年)、二十四至除夕前、初六、月十九
选择这四个时间点进行详细描写,除了场面热闹之外,更巧妙地突出了北京特色的春节民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详略得当的布局使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课文中详写的有腊八、正月初一、除夕和元宵节,略写的有腊八、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这样写详略得当,突出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体现出了北京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
7.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七夕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1)出自宋代王安石《元日》,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2)出自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3)出自唐代杜牧《清明》,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出自唐代杜牧《秋夕》,描写节日是七月初七的晚上。
(5)有关节日的诗句例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8. 寒食节 中秋节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月圆人缺、静寂孤苦 自己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解析】
略
9. 拔得头筹 勇夺桂冠 首屈一指 超古冠今 完全 同样
所有 全部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照样子写词语。
1.形容得第一名的词语有:独占鳌头、荣登榜首、无出其右、状元及第。
2.形容没有例外的词语有:统一、都是、全是、均是。
10. 时间 腊月初旬 正月十九 八儿 猜想 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排比 引起下文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才算结束。
(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腊八粥》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现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藏戏》,主要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 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原文中开头一连用了句式相似的三个问句,这种修辞手法是排比,,这三个问句在全文中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11. 轻烟散入五侯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相去复几许 何时复西归 老大徒伤悲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默写的时候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本题考查的诗歌是韩翃的《寒食》,全诗内容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本题考查的诗歌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内容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本题考查的诗歌是《迢迢牵牛星》,全诗内容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汉乐府的《长歌行》,全诗内容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 截然不同 随心所欲 别无所求 万象更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随心所欲:随:随着;欲:想要。意思是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别无所求:形容除了眼前的要求之外,没有其他请求。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13.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诗词的积累理解与识记。
1.出自三国时期佚名的《长歌行》,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2.出自韩翃的《寒食/寒食日即事》,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4.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诗词的积累理解与识记。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5. 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上栖息着鸦雀,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桂花。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和诗句理解。
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和诗句理解。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16.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时间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沈从文 八儿 等
吃##喝
腊八节
藏戏由来 面具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本题考查诗词默写。
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诗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出自两汉汉乐府的《长歌行》,全诗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的画卷,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写的最详细的是腊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四个部分,略写的有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表现了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祥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腊八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沈从文,主要写了腊八这一天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等粥”,略写的是“喝粥”,写了八儿等腊八粥、八儿对粥的猜想,八儿看到粥在锅里的状态以及全家一起吃腊八粥的场景。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3)《藏戏》一文采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详写藏戏由来(藏戏的形成、特征和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略写面具特点(藏戏的其他他色,例如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演出时间长等)。从文中可知,藏戏具有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演出时间长)三大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