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语文课件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下
25 诗词曲五首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
品位和审美情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沉舟”两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明确: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明确:“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明确: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杰出的诗人。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咏史吊古诗,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写。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杜牧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州吉永(今属江西)人。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
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体验。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明确: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愿?明确: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了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问,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 潼关怀古》等。 《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什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抒了。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明确: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明确: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力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