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诗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29 21: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学导学案
年级 七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时间 2013/5/28
课题 现代诗二首 设计·收获
学习目标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了解夸张、拟人、比兴等手法的运用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重难点 诗歌感情 意象分析
一、写作背景“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自学感知1、贺敬之,现当代 、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 ,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朗读全诗,整体感受⑴朗读全诗。 注意:①朗读时要有充沛而适当的感情,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②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划记出课文中的难字生词。⑵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空。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㈠、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⒈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如果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二部分。提问:这一节中直接表现过去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⒊女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三部分。要求:在朗读时,学生想像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并指名学生讲述自己所想像的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⒋男生齐声朗读诗歌第四部分。思考:①最能表现这一部分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关键词语是什么 ②延安的新面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朗读这一部分中的相关诗句加以回答。 ⒌指名学生朗读诗歌第五部分。 要求学生画出其中的地名。思考:①作者突出这几个地点的目的是什么 ②诗歌结尾写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㈢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并体会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以接连数十段,同用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手法。诵读歌唱时,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转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提示:(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2)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一)自学指导:请大家朗读诗歌一次。 1、用“△”标出生字词,并查字典解决有困难的生字词。2、自由读诗提示:注意读音、停顿、抑扬顿挫的把握。3、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 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了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二、自学检测1、 读准字音青荇(xìng)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河畔(pàn)斑斓(lán)2、整体感知 思考:l、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自由发表意见)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读2、3、4、5、6段,探究意象,领悟情感(通过品味语言来分析意象把握感情)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2、“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色,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合作分析“金柳”思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能换成“倒影”吗?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 (2)个性阅读: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二)读1、7节欣赏回环美,感受感情的变化。1、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关注变化的词语,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你认为诗人情感的高潮在那一节?“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点拨:1)、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请说出来。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下?
3)、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4)、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5)、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反思·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