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小说阅读
1、人物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2、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一、关于小说的常识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学习目标
1、明确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
2、熟练掌握各考点的答题模式
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命题热点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构 思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 、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构思的特色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往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
三方面作用。
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性格入手,甚至还要考虑到情节推进、社会环境设计等。
常见题型: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四方面入手)
一、描写了……景,渲染……气氛等等 (环境本身)
二、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等等 (指向情节)
三、烘托感情,表现性格;等等 (指向人物)
四、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环境类试题
环境类1
⑴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指向本身-环境句)
⑵烘托葛多年青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 (指向人物)
⑶前后照应,触发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 (指向情节)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最后的犁》11: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犁,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环境类2
《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情节类试题
考查内容: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思路:
1、考虑情节本身
2、指向人物
3、指向主题
具体来说,情节的一般作用: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是前后照应;
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类1
解析: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做法),二是与马鸣有关的,三是语句要简明。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明白了这个道理,答案就马上得到:
答案:
生吃瓜菜、米等,说煮熟了不营养。
撒尿也只在墙上凿个洞。
为了保持脸上的营养,脸也懒得洗。
挑柴要走“之”字卢路。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科学》马鸣的哪些做法在马桥人眼中为“科学”提供了最好的注释?请简要概括。(6分)
情节类2
钢琴梁公司有名气,才会有富太太请他挪移钢琴,才会引出钢琴小梁的故事;(指向情节本身)由钢琴梁自然引出钢琴小梁,这样也可以避免内容单一;(结构)
从人物形象上看,钢琴小梁身上能折射出钢琴梁的影子,介绍钢琴梁是为了更好地映衬钢琴小梁; (指向人物)
从主题上看,写钢琴梁父子与富太太母女的故事,反映的是贫富家庭差距与养成教育的问题,小说自然要介绍钢琴梁的情形。(指向主题)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钢琴小梁》8:小说题为“钢琴小梁”,但前半部分主要写钢琴梁,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8分)
情节类3
杜步伊是在忍无可忍时才采取行动的,彰显“压迫越深,反抗越大”的主题思想。 (指向主题)
详写痛打过程,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军官的外强中干,杜步伊的身强力壮。(指向人物)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决斗”。(指向情节本身)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一场决斗》16:文中详写杜步伊痛打普鲁士军官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6分)
情节类3
合理
杜步伊在战争期间一直在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虽没用过枪,但应该对枪有所了解,一枪打死普鲁士军官具有合理性(指向情节本身)符合生活实际。
普鲁士军官外强中干,他的骄傲狂妄给了杜步伊可乘之机。 (指向人物)符合人物自身性格。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这个主题在这个情节中得到了合理的表达。 (指向主题)
不合理
(1)杜步伊从未用过枪,信手一枪毙敌令人难以信服,即使常用枪的人也很难做到百发百中。
(2)普鲁士军官是在杜步伊痛打之后提出这个要求,他应该有心理准备,不能那么轻而易举地被击中。
(3)这样安排情节,有点夸大偶然性,结局有些牵强。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一场决斗》16:从未用过手枪的杜步伊却能与普鲁士军官决斗中一枪毙敌,小说安排这个情节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人物类试题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常见题型:
人物类1
学习认真,懂事,守规矩。
有礼貌,尊重长辈。
体贴家长,懂得感恩;
自尊,满足生活。
分析:找准阅读区间(5---7自然段)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钢琴小梁》6.钢琴小梁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简要概括(6分)
人物类2
普鲁士军官伸长了长腿把身子往后仰,表现他不拘礼仪,得意忘形;(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他宣扬自己的战绩,说明他残酷凶狠,自吹自擂。
他狠揪法国小子耳朵,骄傲地笑,说明他狂妄霸道,自鸣得意。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一场决斗》14:文中划线部分表现普鲁士军官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主题类试题
常见题型 :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 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主旨类1
解析:本题是直接要求归纳主题,其解题方法除了从文中找出点题句外,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上开窍:
答案:本文反映了马桥人拒绝着外面世界现在的知识与观念,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信仰,借“科学”作为一种反讽手法,揭示马桥人(边远地区)贫困、保守的生存状态和封闭、顽固的生存文化。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科学》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主旨类2
解析:本题是直接要求归纳主题,其解题方法除了从文中找出点题句外,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上开窍:
答案: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中的淡淡忧虑;
农人灵魂里离开故土的悲喜纠结;
新生一代对新家园的憧憬;
对乡村留守老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最后的犁》12、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
附3: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1、理解
A、小说的主要情节;
B、小说的主要人物;
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
A、线索,贯穿全文
B、点明主题
题目类1
指以老根为代表的老一代农人的最后一季的耕种,也象征着农人即将失去农具,离开家园,农耕文化渐渐消失。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最后的犁》9.以“最后的犁”为题,应该如何理解?
表达技巧类试题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表达技巧类1
解析:本题在表面上是要说出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用意,其实质却是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木笛》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表达技巧类2
解析:本题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常见的精妙技巧,答案就瓜落蒂熟:
答案: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环 境
情 节
主 题
人 物
《木笛》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两点特色。
附1:关于小说的语言。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附2: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
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D、
1、表达方式(抒情、记叙、议论、描写)
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