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语文课件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下
23 ﹡马 说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
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
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
生进行德育教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
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
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
卷等。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
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
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世有伯乐,然①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②虽③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④死于槽⑤枥⑥之间,不以⑦千里称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①然:②故:③虽:⑤槽:⑥枥:④骈:重点词语这样。故,所以。即使。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把。⑦以: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食③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④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⑤欲与常马等⑥不可得,安⑦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或:③食:④是:①一食:⑤且:重点词语吃一顿。有时。同“饲”,喂,喂养。这,这种。犹,尚且。等同,一样。怎能,怎么。⑦安:⑥等: 策①之不以②其道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鸣之而不能通⑤其意,执策而临⑥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⑦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②以:③道:④材:①策:⑤通:重点词语用鞭子打。按照。正确的方法。通“才”,才能。通晓,明白。面对。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⑦其:⑥临: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比喻什么?明确:“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喻指识才的明君。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比喻论证。伯乐比喻有识之士,从文章语境来看,这里当指明君贤主;千里马比喻人才;常马比喻普通人;食马者比喻平庸浅薄的统治者。明确: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2.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3.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明确:“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以变应变,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不要因为自己的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之中,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