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3 18: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说出南、北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②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③说出两极地区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④理解开展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地投影图,掌握极地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方向。
②运用材料,分析两极地区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差异性。
③运用视频,认识中国科考站的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
③感悟到科学家敢于探索、不畏艰险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②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运用极地投影图辨别方向;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利用课件播放“千奇百怪的动物迁徙——超长途飞行员北极燕鸥”迁徙的视频,询问学生燕鸥一年迁徙几个地方?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回答“北极燕鸥”迁徙的地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调动积极性
自主预习、感受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说出两极地区 自然环境 的特殊性②知道开展极地 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2.提供表格类的知识点,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感知本节学习目标;学生结合教师发放的表格类知识点小组讨论学习。 明确学习知识的目标,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新课学习环节:一.揭秘极地(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3.教师:“同学们好,我叫北极燕鸥,由于太阳活动干扰了我的定位系统,我对南北极的地理位置,范围失去了判断的能力,请你结合两极地图告诉我这些知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P60-61)在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结合地球仪) (3)站在极点,四周的方向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最终掌握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以帮助燕鸥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入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区域判读地图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环节:一.揭秘极地(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4.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投影图的学习方法。教师增加附加题:①D点的经纬度()。②教师通过讲解极地投影图的知识,纬线和经线的判读,并进一步讲解两点的相对方向。③PK大赛的规则:请六个小组领到小卡片之后,迅速完成任务,A在B的什么方向(运用经纬网定位),答对题目并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 学生尝试去小组之间讨论,完成题目。①学生动笔去画出经纬网,掌握两点的判读方向的方法。②小组之间展开PK大赛,增进组内学习的竞争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极地投影地图上判断两点的相对方向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组内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把握知识。
新课学习环节:一.揭秘极地(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5.“如何快速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师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极地地区地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判别的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①海陆分布状况②极地地区轮廓图③经纬度的特点 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总结归纳出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区别。
新课学习环节:二.探访极地(气候、地形、代表性动物、植被、资源、人口) 1.教师提出问题:万里迢迢从北极飞往南极越冬,又万里迢迢从南极飞回到北极度夏,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北极燕鸥的迁徙路线图) 让学生去结合地理知识,思考原因。 总结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从而引申出:南北半球的暖季和寒季。
新课学习环节:二.探访极地(气候、地形、代表性动物、植被、资源、人口)新课学习环节:二.探访极地(气候、地形、代表性动物、植被、资源、人口)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课本P63)A组.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曾测得-88.3℃的极端最低气温。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将一杯热水向空中泼洒,水还未落到地面就被冻成了冰粒。B组.南极洲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法国南极观察站曾记录过92.5米/秒的世界最高风速(12级台风的风速为33米/秒)C组.南极洲的平均年降水量仅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是雪。 学生结合教材,展开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运用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汲取相关的知识,提升学习地理归纳知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结合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南极地区的称号:世界上寒极、风库、白色沙漠。然后展示出称号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地理知识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并感受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的称号。 运用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理的美妙。
运用课件展示:七大洲海拔分布图和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让学生通过图归纳出南极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看图总结归纳出南极洲的地形:①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约2350米②绝大部分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余米。南极洲是一个冰雪高原。 锻炼读图的能力,增强对南极洲地形特点的掌握。
通过展示南北极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风速,①让学生对比南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②并得出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异同点;③让学生自由讨论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寒冷呢?(从海陆分布状况、海拔等方面分析) 学生讨论并派出代表讲出两极地区的气候异同点以及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的原因。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候冷的原因是难点,需要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具备的知识来解答。意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对比分析的方法。
运用动态的图片介绍,北极地区代表动物:北极熊;南极地区代表动物:南极企鹅。让学生欣赏动图,感受极地地区的动物。以及极地地区的代表性植被。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极地的动植物可爱。 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极地地区的动植物。
7.极地地区的资源有哪些?极地地区这么寒冷有定居人口吗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结合教材,讨论出答案。 学生通过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去归纳知识。 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学习环节:三.科考极地(中国科考站) 运用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观看中国科考站,并了解每个科考站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利用课件展示中国科考站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科考站的地理位置知识的掌握。 学生观看小视频,自主归纳出极地地区有的中国科考站。 利用视频形式,能够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调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总结
五.课堂练习 运用2018年茂名市直属模拟题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再进行教学调整。
六.课后练习 请思考“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 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 ”。作业形式:PPT、论文、小视频、漫画均可以等。 运用课后练习,来加强巩固极地地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