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同步精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同步精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07: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______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1921年结集出版《___________》,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2.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的抗日英雄。
C.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4.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6.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8.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 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9.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迎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11.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下题。
反复朗诵全诗,体会其意境和韵律,并给诗歌分三层,用“//”表示,概括每层的大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祥!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殷勤”是殷切之意,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是说,游子思念家国,更希望家国也体会到他的爱,两者心心相印。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来历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自已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深情。
C.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诗人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3.“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的呼应又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2.【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说法有误,本诗表现的不是理趣,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实现了情、景的完美交融。
故选A。
3.答案:C
解析:C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此处宜用“浩如烟海”。B项,闲言碎语:贬义词。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只言片语”。D项,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参差不齐”。
4.【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项,句式杂揉,可去掉“才能上岗”或“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B项,“得以解释”说法不当,可改为“加以解释”或“得到解释”。C项,“刻画”与“特征”搭配不当。
6.答案:C
7.
【答案】B
【解析】
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尽管”等词语。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魏峨——巍峨。
B项,淅淅历历——淅淅沥沥。
C项,薄——bó,陡俏——陡峭。
故选D。
9.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应为显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故选B。
10.
【答案】A
【详解】
B项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 或者“寻找……破解之道。”
C项语序不当,“特有的”就放在“北京人”后面。
D项搭配不当,“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
11.答案:第一层(第一句):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色。第二层(第二至三句):抒写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三层(第四至六句):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12.答案:1.C
2.C
3.(1)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2)首尾两节呼应,反复表达“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4.(1)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才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意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2)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生机,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解析:1.诗的第三节隐喻自已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愤懑之情。
2.“地位和人格卑贱”说法错误。“我”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才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