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3 21: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这一天里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3. 感受孩子的无奈与失望,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把握主人公在这一天里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这一天里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设计意图:从上一学期学过的课文导入到新课的学习,有新旧知识的勾连,同时也能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介绍作者: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3.交流讨论,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如此深刻?
明确:那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我很失望、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3)梳理文章脉络。
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2-6自然段:作者细致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跃到满腹疑问,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直至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7自然段: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启发思考:通过初读,你发现了课文的线索吗
预设:“我”的心情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梯度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在文章理解中把握文章暗线,体会作者行文特点。
三、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梳理作者的心情变化,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重点语句 心情变化 描写手法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期盼 心理描写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我藏在大门后。 兴奋 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儿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焦急 动作描写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懊悔 心理描写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开的泡,我感觉到周国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失望 心理描写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绝望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总结“我”的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圈画朗读关键词句,把握主人公在这一天里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小结课堂,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在把握人物心情变化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 自主探究课文第 3、4、5 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心情描写出来的。
阅读提示:圈划表现心情的关键词句,简单批注。
明确:
第 3 段:“阳光明媚”、“跑、站、等”、“起床、刷牙、吃饭”(将心情融入景、人)
第 4 段:通过四件事——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看画报证明“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执着、孤独、耐心等待妈妈的心情。(将心情融入具体的 事中)
第 5 段:“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心理描写)“去吧?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 ”(语言描写),写出了焦急的心情。(将心情融入人物描写中)
小结:文中人物描写、具体的事以及环境描写都表现了“我”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从最初的“热切盼望”到等待母亲买菜回来的“焦急兴奋”,到念念叨叨跟在母亲身后的“委屈急切”,作者通过将心情融入到景物、具体的事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中,生动地表现了我在等待时的心情变化。
2. 阅读第 6、7 段,结合所学方法,思考还有哪些句子将心情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中。
第 6 段:“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第 7 段:“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光线正无可挽回
地消逝,一派荒凉”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融情于人、事、景的方法,感受作者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三、把握主题,情感升华
1.荒凉的不仅仅是那个星期天的黄昏,更是我的内心。可是如此让我失望的母亲真的不是一个好妈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位母亲。
明确:“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母亲从生活的压力中惊醒过来,意识到对“我”的忽视,因无法兑现承诺感到愧疚和自责。)
2.课文前面一直用“我”第一人称,最后却变成了“男孩儿”“他”第三人称,为什么?
明确:以第三人称的视角,长大成人后的“我”既看到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温馨,也看到了“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的伤痛。
小结:总体上来说,母亲是一个好母亲,虽然给了“我”许诺却没有兑现,忽视了“我”的感受,但作为母亲,她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不得不沉浸在繁重的家务中,她要对这个家庭尽心尽责、尽心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母亲的言行,辩证理解文中母亲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200字左右。(走在小巷中 奔跑在田野上 漫步在公园里)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情→景、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