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备知识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规律特点,并借助考生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考一体】
知识点 高考试题 教材对接
词类活用 (2020·新高考卷Ⅱ)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译文: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分析:“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对接《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其中,“函”意为“用木匣子装”。
文言句式 (2020·新高考卷Ⅰ)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译文: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分析:“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 对接《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其中“为所”表被动。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全面了解“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用法
①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4.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属于活用现象了。
了解一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主干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1)主语:动作的主要发出者,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特殊情况由主谓结构充当。
(2)谓语:表述主语发出的主要动作,或主语的性质和特点。一般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及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3)宾语:动作的承受者。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2.修饰结构: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名词(或代词)前表示性质、领属、数量等的修饰成分。一般由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语充当。
(2)状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的修饰成分。一般由形容词、副词、时间词、处所词等来充当。
(3)补语:动词、形容词后面的一种补充成分。用来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3.完整的句子结构形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善解人意的)他[很快]猜〈透了〉 (我的)心事。
记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举例说明】
词语位置 具体阐释
主语和宾语位置 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到的人”。又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幼”本为形容词,这里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小孩子”
谓语位置 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了。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军”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黄”
状语位置 如果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写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含义。
郑遨传(节选)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1)遨与李振故善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后事梁贵显 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以禄遨,遨不顾 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振得罪南窜 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 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遨一不受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2)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3)名词活用为动词,给俸禄,引申为“让……做官”;(4)名词作状语,向南;(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颂;(6)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待;(7)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鱼饵,用鱼饵;(8)数词活用为副词,全部,都。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是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因此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除掉人体内作祟的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二、文言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四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等,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重点对几种常见的句式进行讲解。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改为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判断句的类型 例 句
“……者,……也”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也”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字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边练边悟】
2.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译文: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译文:
解析:(1)句中的“是二心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2)句中的“然所以为此者……也”是用“……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答案:(1)既已献身做赵氏的臣子,又要谋求刺杀赵无恤,这是胸怀二心。(判断句)
(2)然而我做这些的原因,是打算用这些做法使天下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判断句)
参考译文:
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酒器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智伯报仇,就假装是受过刑的罪人,怀藏匕首,混进赵襄子的宫室中修整厕所。赵襄子去厕所时,忽然感到心动不安,搜索厕所,抓到了豫让。赵襄子身边的人想要杀死他,赵襄子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人,而这个人想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就是了。”于是释放了豫让。豫让又用漆涂身把自己装扮成生癞疮的病人,吞吃火炭把自己变成哑巴,在街市上乞讨,他的妻子见了都认不出来。路上遇到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认出了他,为他落泪说:“凭你的才干,做赵无恤的臣子去侍奉他,一定会得到他的亲近宠爱。你到那时候再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要让自己受苦到这种地步?用这种做法报仇,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不能去做赵无恤的臣子。既已献身做赵氏的臣子,又要谋求刺杀赵无恤,这是胸怀二心。我现在所做的这些,都是非常难的。然而我做这些的原因,是打算用这些做法使天下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外出,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拉车的马受惊,搜索桥上桥下,抓到豫让,于是杀了他。
辨别判断句“三法”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
【边练边悟】
3.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傅尧俞)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译文:
解析:“恃”,倚仗,依靠;“薄”,轻视;“为……笑”,被动结构,被……耻笑;“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
答案: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祐末年,任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王安石向来和他交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方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透彻地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三)倒装句——判定形式,调整为正常语序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形 式 例 句
主谓倒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毋”或否定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等)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②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以“之”或“是”为标志,以加重语气(“之”“是”无实义)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定语后置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状语后置 动词+于+宾语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劝学》)
……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动词+以+宾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形容词+于+宾语 青于蓝。(《劝学》)
【边练边悟】
4.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 金人南侵,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愿勿轻与,而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
(节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删改)
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
译文:
解析:“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为判断句,“何以制之”为宾语前置句,“闻欲以畀敌”为省略句。其他关键词有“畀”“一朝”“渝”。
答案:三关四镇是国家的屏障,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金人)一旦背弃盟约,(我们)凭借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金人南下侵扰,京城又宣布戒严。朝廷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他入宫谢恩时,就陈述抗敌之策,说:“三关四镇是国家的屏障,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金人)一旦背弃盟约,(我们)凭借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希望不要轻易将三关四镇割给金人,而是檄令天下军队集结在京城四郊,坚固城守来遏止敌人的攻击,挑选劲旅以备出击,堵塞黄河以断敌归路。”皇帝认为这是壮举,命令他统管守御,可以见机行事。
5.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译文:
解析:“尝拥商赀于汴、洛间”为状语后置句。其他关键词语有“商赀”“缀行”“窃”。
答案:许唐曾在汴、洛一带聚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许信,父亲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后唐末年,许唐知道契丹将扰乱边境,告诉他的父亲说:“如今国家的政治败坏松弛,狄人必定乘机而动,那么朔州、易州地区,百姓会遭受狄人侵扰的兵灾。假如不立即离开,将要被俘虏了。”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南下。不久,晋祖实施变革以应天命,果然用燕州、蓟州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唐曾在汴、洛一带聚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选择居住在睢阳,娶李氏女,生许骧,风骨秀异。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
1.抓类型判定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
2.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句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3.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的介词“于”“以”,“于”字通常省略。
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③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出现在补语位置,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在文言文语句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边练边悟】
6.(2019·全国卷Ⅱ改编)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译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解析:(1)“公与(之)语”是省略句;“何以”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其他关键词语有“苟”“法”“故”“循”。
(2)“令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是定语后置句;其他关键词语有“期年”“便”“数”。
答案:(1)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秦人数以千计。(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秦孝公说:“好。” “治理国家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秦人数以千计。
(五)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总如下:
1.表示一般疑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奈何,奈……何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所……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如……何 对(把)……怎么办
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庸……乎,安……哉(乎) 哪里……呢,怎么……呢
不亦……乎 不也是……吗
……非……欤 ……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耶(乎、哉) 难道……吗
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直……耳 只是……罢了
一何 何等,多么
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乃……乎(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得无……乎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其……欤 岂不是……吗
……庶几……与(欤) ……或许……吧
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其……邪(耶),其……邪(耶) 是……呢,还是……呢
6.表示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7.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乃 怎么这样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的缘故
续 表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边练边悟】
7.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译文:
答案:晋国一旦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投靠的地方。(“必以为归”省略代词“之”;“以……为……”,固定句式)
参考译文: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像剥茧抽丝一样搜刮财富,还是使我像修筑堡垒来做保障一样施惠保民呢?”赵简子说:“像修筑堡垒来做保障。”尹铎便少算缴纳赋税的居民户数。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一旦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投靠的地方。”
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的人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竭地修好城墙,又拼死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随从的人说:“邯郸城里储藏粮食与兵车、财物的仓库都很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谁能和我同心?还是投奔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的地方,尹铎宽厚对待百姓,百姓一定平和待我。”于是逃往晋阳。
8.找出画线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显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选自《南史》)
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
解析:“善人,国之纪也”为判断句,“无乃不可乎”为固定格式。其他关键词有“衰”“善人”“纪”,“出”为使动用法。
答案: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逐出,恐怕不可以吧。(判断句;“无乃……乎”,固定句式)
参考译文:
刘显升任尚书左丞,授国子博士。当时有僧人诉讼田产的案件,武帝写下一个大大的“贞”字。主管官员不能辨明其中意思,问遍百官也没有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是‘与上人’(所以田地归出家人所有)。”皇帝因为嫉妒刘显的才能,驱逐了他。魏国使者李谐来到后听说了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逐出,恐怕不可以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