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教案】语文一轮 现代文2 古诗文阅读 必备知识一 文言实词

文档属性

名称 3.2.2【教案】语文一轮 现代文2 古诗文阅读 必备知识一 文言实词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06: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备知识一 文言实词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1cr4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1cr4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掌握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我们将在后面讲到。
【教考一体】
知识点 高考试题 教材对接
通假字 (2020·新高考卷Ⅰ)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译文: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分析:“趣”,通“促”,催促。对接《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趣”通“促”,催促;督促。
一词多义 (2021·新高考卷Ⅰ)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分析:闻:听到。对接《木兰诗》:“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闻”,听见,听到。
续 表
知识点 高考试题 教材对接
古今异义 (2021·全国卷Ⅱ)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译文: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分析:故事:旧事,先例。对接《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旧事,先例。
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分析:A项的“奸利”意为“以不法手段谋取利益”,两个词素都起作用,不是偏义复词;B项的“宴”“飨”都是“宴请”的意思,是同义复词;D项的“利病”,按文句意应是“利益和危害”,两个词素都起作用,也不是偏义复词。只有C项,“刺”是指责,其宾语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短长”是偏义复词。教材中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都是常见的。
一、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为三大类:
1.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
2.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
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
【边练边悟】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译文:                                    
                                    
解析:“无”同“毋”。
答案: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参考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公室庶出的子孙,喜好法家刑名之学。最初为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知道他贤能,有才干,还没来得及推荐他,恰逢身患重病,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担心地问:“如果您的病万一不治,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纪轻,却有奇才大略,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了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便离去。公孙痤召来公孙鞅道歉说:“我做事历来本着先君后臣的原则,因此先替国君谋划,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说:“国君既然不听信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信您的话来杀我呢!”最终没有逃走。惠王离开之后,对左右侍从们说:“公孙痤病得很厉害,真是让人心痛啊!他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然后又劝我杀掉他,这岂不是荒唐吗?”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后凉州刺史范柏年授(杨公则)为宋熙太守,领白马戍主。时氐贼李乌奴攻白马,公则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母忧去官。入为前军将军。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建邺。
(节选自《南史·杨公则传》)
乌奴壮之,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
译文:                                    
                                    
解析:关键词:壮,认为……壮烈;要,同“邀”;同事,共事;图,谋划。
答案: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同意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他一人骑马逃回。
参考译文:
后来凉州刺史范柏年授杨公则为宋熙太守,兼任驻守白马县的长官。当时氐贼李乌奴攻打白马县,公则箭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同意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他一人骑马逃回。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入朝任前军将军。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结合语境推测出的意思和本字的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尤其在疏通文意时,如果翻译不通,要考虑通假。
二、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以“引”为例:
意 义 例 句
本义 拉开弓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引申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
伸长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高祖武帝》)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宋史·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微积累】 类义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窥、伺、蔽、觇、匿、隐、黑、秘、藏、伏。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权、摄、署、守。
⑨表示“兼任”的有:行、领、判、兼、加。
⑩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俟。
表示嫉恨的有:恶、厌、憎、衔、怨、患、疾、恨、诅。
表示授予官职的有:辟、荐、举、知、拜、选、除、授、起、察、仕。
表示官职升降的有:升、擢、拔、迁、陟、晋、加,罢、黜、免、谪、左迁、窜、放。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后:继承人
B.美髯长大则贤 贤:贤明
C.伎艺毕给则贤 毕:都,全部
D.弗听 弗:不
解析:选B。B项,“贤”在这里是“胜过”“超过”的意思。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译文:                                    
                                    
②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                                    
                                    
答案:①智瑶超过别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人的只有一个方面。
②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让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立宗族为辅氏。
参考译文:
起初,统治晋国的智宣子打算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超过别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人的只有一个方面。须髯美丽,身材高大,超过人;精于射箭、驾车,有充足的勇力,超过人;技能才艺全都具备,超过人;善长文辞,聪明富于辩才,超过人;刚毅坚定,果断勇敢,超过人。超过人的方面如此,但(不如人的方面是)很没有仁德。(智瑶)用他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而用不仁德的做法为人处世,谁能依靠他?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意见。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让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立宗族为辅氏。
三、古今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
1.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词义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有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2.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个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个义项了。
3.词义转移。主要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移、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如“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4.词义弱化。如“饿”字,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指肚子空,与“饱”相对;“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边练边悟】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十七年,或谓秦王曰:“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
译文:                                    
                                    
(2)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译文:                                    
                                    
解析:(2)中“野鸡”为古今异义词,指“田野四处的鸡”。
答案:(1)孟尝君做了秦国的丞相,必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而后才会想到秦国,这样对秦国实在太危险了!
(2)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一个善于学鸡叫的,(便学鸡鸣之声,)田野四处的鸡听到后都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于是得以脱身回国。
参考译文:
秦王听说孟尝君非常有才能,便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邀请孟尝君到秦国来。孟尝君到了秦国后,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做了秦国的丞相,必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而后才会想到秦国,这样对秦国实在太危险了!”于是秦王就改任楼缓为丞相,并将孟尝君囚禁起来,想把他杀掉。孟尝君派人向秦王宠爱的姬妾求救,姬妾说:“(如果要我帮忙,)希望得到孟尝君的那件白色狐狸皮袍。”孟尝君确实有件白色狐狸皮袍,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满足姬妾的要求。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个善于偷盗的,便潜入秦国的仓库,偷出白色狐狸皮袍送给姬妾,于是姬妾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情并使秦王放了他。(孟尝君走后,)秦王非常后悔,派人去追。孟尝君已经逃到函谷关,函谷关的规定是鸡鸣才能开门放客,这时距鸡鸣尚早,而追赶的人马上就要到了。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一个善于学鸡叫的,(便学鸡鸣之声,)田野四处的鸡听到后都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于是得以脱身回国。
如文言文中出现和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语,注意是否能够拆分,如能拆分为两个词语且代入原文语意通顺即为两个词语,一般来说,古汉语的一个字对应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注意连绵词,连绵词词义一般较稳定,连绵词有两种情况:双声和叠韵,即两个语素的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
四、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
【边练边悟】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裴)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然楷性不竞于物,安于淡退,有识有以见其心也。楷今委顿,臣深忧之。光禄勋缺,以为可用。”不听。及疾笃,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卒,时年五十五,谥曰元。
(选自《晋书·裴楷传》)
(1)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译文:                                    
                                    
(2)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
译文:                                    
                                    
解析:(1)重点字词:“天之道也”,判断句;毁誉,偏在“毁”,诋毁;任率,任性率真;此类,这类情况;“皆此类也”,判断句。 (2)重点字词:拔擢,提拔;诚,确实;秋,时候;“诚竭节之秋也”,判断句。
答案:(1)裴楷说:“减损多余的以补不足,这是天道。”不在乎别人的诋毁,他立身行事任性率真,都是这类情况。
(2)王浑为裴楷请求说:“裴楷受到先代皇帝提拔的恩典,又受到陛下的宠幸知遇,确实是竭尽忠诚的时候。”
参考译文:
裴楷生性宽厚,与人无仇。不主张朴素,每逢去荣华富贵的地方游玩,就拿走别人的珍宝古玩。即便是车马器具服饰,短时间内,就送给穷困的人。曾经营造了一处别墅,他的堂兄裴衍见到后喜欢,裴楷就把房子送给了裴衍。梁、赵两位王,是国君的近亲,在当时地位显赫,裴楷每年请两封国拿出租钱百万,散给亲族。有人讥讽裴楷,裴楷说:“减损多余的以补不足,这是天道。”不在乎别人的诋毁,他立身行事任性率真,都是这类情况。
裴楷有贪利的毛病,不满意所处的官位。王浑为裴楷请求说:“裴楷受到先代皇帝提拔的恩典,又受到陛下的宠幸知遇,确实是竭尽忠诚的时候。但是裴楷生性不善竞争,安心于淡泊退隐,有见识的人可以看到他的心迹。裴楷如今不振作,我深为担忧。光禄勋缺员,我认为可以任用。”不被采纳。等到病重,下诏派遣黄门郎王衍探视。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谥号元。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