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4 10:19:40

文档简介

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商时期,王位争夺频繁,夺取王位之后,新王大都会将都城迁至自己的封地。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以后,都城稳定在殷。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B.最高权力继承相对稳定
C.早期宗法制受到巨大冲击 D.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
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
政治人物 辅佐的诸侯国 主张或举措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邢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捐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3.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小篆的全面推广 B.郡国并行制的发展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4.东汉尚书台“总领纪纲,无所不统”。魏文帝“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东晋时,“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这说明
A.宰相权倾朝野 B.行政效率提高 C.君权有所加强 D.中枢机构成熟
5.吕思勉曾说:“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他旨在说明
A.史学考据需要审慎态度 B.史学考据背离历史事实
C.宗教传说不含史学价值 D.考据结果就是历史事实
6.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长沙人刘蜕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学子,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历。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地区
A.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B.学子被特准参加科举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价值取向被影响
7.下表是北宋不同年间相关记述。这反映出当时
时间 记述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 (皇帝)赐金明池善泅军士缗钱。先是,每岁为竞船之戏,纵民游观者一月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 皇帝参加的上元灯节,是皇帝与民共度佳节的重要时日,皇帝会亲上御楼与百姓一起观灯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 (皇)上以郭家大长公主薨,不御楼观灯。何执中,刘正夫言:长公主于属虽尊,于服已疏……(圣主御楼观灯) 不宜以此事而辍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 B.儒家“与民同乐”的思想得到践行
C.传统社会门第观念被彻底打破 D.理学伦理道德秩序逐步得到强化
8.元末有诗歌吟长江三角洲的黄浦江流域,“潮来木棉,潮去催官米。黄浦之水不育蚕,什什伍伍种木棉。木棉花开海天白,晴云擘絮秋风颠。男丁花如采茧,女媪织花如织绢……府帖昨夜下县急,官科木棉四万匹。”据此可知,当地
A.植棉纺织较为普遍 B.纺织贸易通达海外
C.官营纺织业的繁荣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9.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10.图A、图B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A: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图B:清代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推动了江浙自然经济解体
11.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仍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徐继《瀛寰志略》则意识到中西关系己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强说。二者皆
A.坚守传统华夷观念 B.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C.代表新兴阶级利益 D.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
12.某学者曾评论:“在革命战争中,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彻底清除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 B.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局面
C.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D.形成了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
13.1895年,九江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参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民众自觉抵制经济入侵
14.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
A.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 B.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
C.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 D.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
1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抵制袁世凯称帝
C.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D.维护共和制度
16.刘鸿生被誉为中国近代“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企业大王”,其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于1931年11月12日正式开业,企图以刘氏经营的企业为依托吸收游资,以充实企业资金的来源,但不久银行经营就转衰,此后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历史绝境 B.帝国主义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D.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17.1928年,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发行“工”字银元,并规定:“工”字银元,作为革命根据地内货币流通的主币,它还可以向国民党统治区流通。湖南桂东、江西万安等地的商人冲破国民政府封锁,偷运各种物资到根据地内搞物资交易,纷纷将官府银元兑换成“工”字银元。可见,“工”字银元的发行和使用
A.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力 B.得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支持
C.抵制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D.摆脱了国民政府对根据地的封锁
18.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在中心城市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B.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改良方式较为适合当时中国国情 D.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19.北伐前タ,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由此可知
A.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B.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C.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 D.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20.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前来参加交易会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人,以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客户为主,共做成3878笔交易,成交1754万美元。由此可知,该商品交易会的创办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加强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壮大了不结盟运动的力量
21.右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该战役
A.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揭开了抗日战争反攻序幕
C.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的声威
D.推动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前线
22.在罗马法中,“身份是构成人格的要素,所有的人格是由身份所构成的,身份的减少导致人格的减少”。罗马法正是以人格作为法律主体适格的判断条件,以人身份的划分确立了社会的基本秩序与规则。可见,罗马法
A.确保了司法的有序高效 B.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贯彻了公正至上的理念 D.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
23.公元前403年,雅典民主政治再度恢复后,雅典规定,公民大会每年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如有人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1000人以上的立法委员会裁决,在此期间,新法应当公布在雅典广场上供人们讨论。如果新法遭遇失败,则提案人有可能受到严厉制裁。这一规定
A.扩大了公民大会权力 B.增强了公民的责任意识
C.防止了公民权力滥用 D.推动民主政治走向繁荣
24.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25.面对欧美列强要求开埠通商的压力,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学生,引进欧美技术,但奉行避战缔约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欧洲学习的步伐,提出“挽回国威”的目标,并强调不平等条约应予修改。这表明日本向西方学习
A.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 B.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
C.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D.具有计划性与策略性
26.1801年美国联邦党人控制国会通过了《1801年司法法》,身为联邦党人的总统在离任前匆匆任命了一批联邦党人法官,联邦党人这种做法遭到新当权的民主共和党人反对。后者一上台就宣布《1801年司法法》无效,同时宣布恢复《1789年司法法》。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代议制民主政治待完善 B.政党政治影响美国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27.下图出自《欧洲全球霸权之前:1250到1350的世界体系》,西方学者珍妮特 阿布卢格霍德,绘制了一批相互重叠的贸易区域。据图,解读合理的是
A.世界市场己经形成 B.商业和地理扩张明显
C.区域经贸均衡发展 D.西方中心论色彩浓厚
28.据统计,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英国议会通过的有关圈地运动的法令共计237个,而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通过的有关圈地运动的法令高达3460个,后60年是前40年的14.6倍,圈占的土地高达700万亩。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A.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亟待完善
C.政府成为土地贵族利益代言人 D.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开始发展
29.《共产党宣言》提出,社会中的各成员都要参与到劳动中,改变资产阶级获者不劳,无产阶级劳者不获的社会局面: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等。由此可知,《共产党宣言》
A.首倡社会平等理念 B.主张消灭私有制度
C.坚持工农联盟原则 D.蕴含社会治理思想
30.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州长们态度的变化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力
C.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指导 D.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31.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32.观察右图,对其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B.西方阵营趋向于分化
C.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33题8分,第34题20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2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1939年3月,当中国共产党所支持的中国青年联合会在延安成立的时候,决定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全国各地许多机构都纷纷接纳了这项建议,国民政府也曾予以接受。1940年《中央日报》刊发社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当时学生的一个爱国运动;是全国青年一致团结的救国运动”。1944年4月,重庆国民政府却把同为青年发动,但与国民党历史更紧密的黄花冈烈士殉难日,即3月29日定为“青年节”。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重新把5月4日正式定为“中国青年节”。自此以后,双方都坚守自己的方式来庆祝“五四”。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国民党为什么调整青年节日期。(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设立中国青年节的文化意义。(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茶首先是以资讯的形式传入欧洲。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实物亦开始传入。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随着饮茶之风的逐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不断流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英国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荼质量的系统方案。
1865—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茶)统计图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兴起与发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对英茶叶出口状况及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6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部分)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785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41 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4 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58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1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7 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1 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1879 易卜生发表《玩偶之家》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意选择三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并据此确定主题,然后对主题做出历史解释。(要求:明确写出事件序号和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初,“新中国”逐渐成为国人普遍认同的流行词,爱国志士纷纷呼吁建立“新中国”。1899年,梁启超等人翻译的《国家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家论》强调“民人之意志,即国家之精神”。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号召建立一个“少年中国”。这个“少年中国”就是梁启超期望的“新中国”,是具有民权、法律和主权观念的“新中国”,也即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他设想的“新中国”,曰“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罗在田为清德宗光绪皇帝,第二任为黄克强。这个“新中国”成立的基础是“立宪期同盟党”,简称“宪政党”。“新中国”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它是一个和平过渡的新国家,“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
-—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中国”思想的主要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新中国”思想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影响。(6分)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BDDCA 6-10 ABACB 11-15 DBBCD 16-20 CADBA 21-25 CDBAC 26-30 ABADB 31-32 CD
【参考答案,为答案要点】
33.(8分)
(1)国民党出于阶级立场;维护统治地位考虑;为争取青年对其统治的支持(2分,三选二)
(2)三个维度给分(革命精神)五四运动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节日史料价值)五四青年节设立对于研究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具有重要作用;(话语权构建)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6分)
34.(20分)
(1)背景:西方社会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必答点);荷兰商人的推动;饮茶之风的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共4点,每点1.5分,共6分)
(2)变化:前期曲折上升,后期有大幅度萎缩。(2分)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世界茶叶市场的冲击;中国制茶技术有待提高;走私茶猖獗影响。(共4点,每点1.5分,共6分)
(3)影响:加强中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必答点)。(共3点,每点2分,共6分)
35.(12分)[答案示例]
序号:①⑤⑦(1分)
主题:工业文明推动近代化进程。(2 分)
解释: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人了机器大生产的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实现了飞跃。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工业文明也逐渐向外拓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批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8分)
总之,工业革命加剧西方殖民扩张,同时也促进了工业文明的传播,推动近代化进程。(1分)
(答案示例仅供参考,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确定主题,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等等,盲之有理即可得分)
36.(12分)
(1)强调人民主权,保障人民权利;培养新国民;维护国家主权(或主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倡民主政体建设的和平过渡(或从君主立宪向民主共和过渡)。(6分)
(2)影响:传播了近代民主思想(或丰富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推动近代化社会转型;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或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运动)。(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