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4 10:21:21

文档简介

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农耕和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推动文明进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养殖技术的提升 C.文学艺术的发展 D.生产方式的变化
2.以下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阶段性事件,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社会分工出现 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③阶级和国家产生 ④私有制产生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3.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洪水和方舟传说,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两河流域驻足,了解楔形文字,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太阳历,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4.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用武力方式向外扩展,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文明开化的程度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周边环境的影响
5.公元前334年,马其领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役印度。远征军中不仅有骁勇善战的将士,还有不少工程师、地理学家、哲学家等专门人才。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
A.造成希腊文化的断层 B.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融汇
C.导致东方文明的衰落 D.凿通了亚欧之间的商贸通道
6.公元前28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元首”称号,第二年又被尊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建立。元首制是罗马独特的政体形式,有中国学者认为,把“元首”翻译为“皇帝”是错误的,因为元首是“第一公民”,其权力来自公民的授权,而皇帝是“天子”,其权力来自上天。由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罗马
A.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B.权力尚未实现集中 C.神权意识十分淡薄 D.依然存有民主因素
7.腓尼基人融合了象形文字,并简化了楔形文字,将几种旧写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书写时间。在此基础上,腓尼基人发明了非常简便的22个字母。由此可见,腓尼基字
A.表明日常书写用文字诞生 B.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了西亚文明独领风骚 D.是区域文明交融的成就
8.“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9.下图描绘的是中古西欧社会按等级分工的“三种人”:祈祷的僧侣,作战的骑士,劳作的农民。这种社会分工反映了
A.自治城市的发展 B.封建王权的强大 C.基督教的特殊地位 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0.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它立足于希腊化地区的肥田沃土之上,又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拜占庭
A.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 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
C.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D.成为东西文明的汇融体
11.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2.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此规定说明了
A.四个种姓的职业世袭不改变 B.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C.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不平等 D.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13.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经济上
A.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B.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C.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D.随着新土地的开垦形成封建庄园
14.阿兹特克人将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圃;印加人在小山岗和山坡上建成层层梯田,用石板砌成水渠来进行灌溉。二者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
C.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 D.国家管理制度的不同
15.《百度百科》中对于新航路的开辟的描述:是指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历经多人努力,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通道。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经济因素是其开辟的根本推动力 B.寻找通往东方的商路是其主要原因
C.东方富甲天下是其开辟的根本原因 D.航海家冒险探索精神是其重要因素
16.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价格革命对西欧社会影响巨大 B.经济活动领域出现商业革命
C.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7.1565年开始,欧洲商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经营该贸易的是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荷兰
18.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如图所反映的现象
非洲黑奴被贩卖上船,送往美洲大陆
A.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加强了美洲和非洲地区联系
C.加速了西欧工业时代的到来 D.促进了西欧殖民主义的发展
19.“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该言论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A.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D.人文主义思想的普及
20.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并没有把人文主义者视为自己的敌人,教会乃至教皇推动和直接参与了文艺复兴,以致1447—1527年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皇时期”。由此可见,教会这一做法
A.否定了天主教原始教义 B.有助于人文主义传播
C.为宗教改革扫除了障碍 D.促进了民众信仰自由
21.马丁·路德认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是真正的基督教或是真正的信徒,那么王公、刀剑和法律就都是不必要的了;由于现实中存在不公道的人,因此他们应受到法律的强制和刀剑的惩罚。因此他主张
A.以教会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以暴力形式反抗罗马教会
C.基督徒应该服从世俗权力 D.建立民族国家的独立教会
22.近代科学一登场,就把等级森严的世界转化为一个平等的世界。一切人和物,无论多么伟大与渺小,在科学面前其价值都一律平等,都服从同样的铁的法则,都同样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间并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材料意在说明近代科学
A.其产生与文艺复兴关系密切 B.能够推动人类思想的解放
C.与传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D.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重视
23.《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这样评价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其中“大立”主要是指启蒙运动
A.反对专制主义 B.反对教权主义 C.主张天赋人权 D.构建理性王国
24.马克思曾评价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当时世界的要求”主要是指
A.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B.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C.无产阶级参与政权建设 D.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利
25.“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统一
26.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据此判断俄国农奴制改革
A.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 B.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
C.源自本国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D.未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27.1775年英国工人的工资达到每天1克白银的水平,其棉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达到印度的7倍,这使得棉纺织主们尽可能减少工人数量,转而寻求其他生产方式。据此可知,英国
A.工人阶级收入增长迅速 B.棉纺织技术创新动力增强
C.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D.价格革命加速工业革命爆发
28.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A.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变动 B. “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C. 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D.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29.1870年至1913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31.8%下跌到14%,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德国则从13.2%上升到15.7%。由此可以推断
A.德国社会制度比英国先进 B.英国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C.德国已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D.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强劲发展
30. 1961年,中国发行了一系列纪念巴黎公社的邮票如图。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在于
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体现抗击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第Ⅱ卷(共4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5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50一1800年,地中海沿岸,非洲、东非海岸已是旧大陆体系部分,其余则是化外之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水久要塞,作为经济军事携点。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亚麻布带到岸上洗,结非洲果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盘境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18世纪50一80年代,天花又两次侵入南非部分地区。在非洲地大事分地区,对世界网格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至1880年之前的400余年,的1100万黑奴活着到达美洲1492年,人类穿越大西洋,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剂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追征服基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因。欧亚美洲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同时至1650年,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这英疾病需一定模的人群互动来传格)和虫媒数命性疾病的发作乎致美洲人口摄失50%一90%
——摘编自[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一鸟做世界历史》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活越未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嫌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加深;在轻济领城导数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城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关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城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联系;在知识文化等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生题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6分)
32.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栋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戚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据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的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三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2)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5分)漳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5 DBBAB 6—10 DDDCD 11—15 BDABA 16—20 BCCBB 21—25 CBDBC 26—30 CBDDA
31.(1)相同点: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4分,一点1分)
(2)影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
32.(1)“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份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3分,一点1分,任答三点)
因素:日耳曼人的观念;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域;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3分,一点1分)
(2)特点: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王权较弱。(3分,一点1分,任答三点)
(3)影响: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孕育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分,一点2分)
33.(1)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2分)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
人民的长期斗争。(3分,一点1分,任答三点)
(2)安排: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2分)
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3分,一点1分)
(3)不同:①总统的产生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
②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
③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