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田东四中 冬日课件制作
杨振宁
南宁市第十八中 郑冬荣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邓稼先》为第三单元的起始课,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为“精读课文”。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还包括有关贝多芬、福楼拜、孙权等多人的三篇“略读课文”。从单元总览的反馈来看,本课为学生阅读时“不太喜欢”的课文。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明星层出不穷,它迷惑了同学们的双眼,以至于无法辨别真正的明星。因此,学习本文乃至本单元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把我们带入人类历史的长河,去近距离地接触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杰出人物,去感受他们的动人事迹,探寻他们的足迹,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成长。
一、说教材
本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邓稼先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他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一个“大写的人”!学习本文,着重让学生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教学重点、难点
知 识 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能力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2、能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正确地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点。
情感目标:
1、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3、理解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及顽强的敬业精神。 4、根据课文语言结构多变的特点,引导学生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在对人物平凡小事的叙写中品味人物性格。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三)教材处理
备课时,我注意到本文具有如下特点:
1、这是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的非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选择很体现个性。
2、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在思想认识上超乎寻常,但在语言表达上则不太适合初中生学习体会。
3、文章涉及“两弹一星”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学生不太熟悉,较难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在新课标指引下,我有如下的教学设想:
1、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及故事。
2、依照整体教学的思路,突出重点,长课短教,以思想内容理解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教学课时为两课时。
3、注意立体教学,听说读写全面锻炼并配以昂扬向上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强化认识。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质疑问难法。
三、说学法:
1、采用“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
2、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模式探究学习。
1、通过原子弹爆炸视频导入课文。
2、预习检查,成语积累。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4、再读课文,走近稼先 。
5、三读课文,质疑问难。
6、语言特色分析 。
7、延伸拓展,巩固夯实。
四 、说教学设计
1、 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2、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邓稼先与写作的时代背景。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根据具体事例分析人物思想。
第一课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足以载入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的伟大时刻,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原子弹啦!外国人再不敢欺负我们啦!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到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1、鲜(xiǎn)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2、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3、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4、鞠躬尽瘁(cuì) ,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出师表》,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5、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6、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7、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 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 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整体思路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补充扩展)
四、巨大贡献
五、沙漠创业
六、热情赞颂
(总结)
(具体化)
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事例 句式: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没有私心
勇敢、
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结合资料谈谈“我心中的邓稼先”
事例一: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事例三: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请用“我读到了 的稼先 ”的句式总结邓稼先的精神。
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不求名利、真诚谦虚
朴实坦诚、热爱祖国
勤奋刻苦、刻苦钻研
忘我工作
邓稼1942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1、 研读与赏析重点段落,体验与反思学习体会。
2、揣摩语言特色,体会情感,发现文章的美点。
3、延伸拓展,沟通课内外。
第二课时
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相当
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
不同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纯”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
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表现。
2、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3.运用对比手法侧面烘托人物。
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作者感情外,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色?
排比句的运用
长短句的结合
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的表达效果
归纳总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清静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清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搜集他的资料,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