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文言词汇等文言知识。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文章大意。
3.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
难点: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考查大家一个文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但是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吗?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赤壁赋》,那这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板书课题——赤壁赋)
二、新课教授
1.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自由朗读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文言文大意。(生读,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2.思考: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明确:这篇文言文讲述了苏轼与自己的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接下来,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即使身处逆境却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三、深入研读
1.(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段,想一想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都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明确:作者与友人一同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他们见到如此美景,于是饮酒赋诗,并由此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作者与友人当时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当时作者与友人在感慨所见之景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当时作者与友人的心情是“乐”的。
2.那作者与友人喝酒正兴之时,作者做了什么?吹洞箫客又做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明确:作者“扣舷而歌”,歌的内容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吹洞箫客“倚歌而和”,歌声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以致于“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3.听到如此呜咽的声音,作者有什么反应呢?客人客人有给予了怎样的回应呢?
明确:苏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人回答“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从客人的回答中你能够感知到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客人的回答着实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一部分内容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5.那作者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四、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观,那大家对于人生、对于变与不变有什么观点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作业:读一读《后赤壁赋》,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