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导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18 20: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三峡》导学案
课题:三峡 主备人: 审核 初二语文组全体成员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当堂成诵。积累重点词语。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过程与方法: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
二、作者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是集当时地理学大成并且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巨著。
关于三峡:《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一百九十三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九十公里,宽谷段合长一百零三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2、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释。a/略无阙处( ) b重岩叠嶂( )
c夏水襄陵( ) d不见曦月( )
e或王命急宣( ) f虽乘奔御风( )
g不以疾也( ) h绝谳多生怪柏( )
i素湍绿潭( )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 ) 1.属引凄异( )
m.沿溯阻绝 n.林寒涧肃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探究。
  1、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2、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要点:写山,突出山“ 的特点。”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 “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哪些句子从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3、写水则分别描写了“ ”“ ”“ ”不同季节的景象,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突出三峡的“ ”美,从“ ”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突出三峡的“ ”美;从“ ”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林寒涧素,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从侧面写到了三峡的水?写出三峡水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品析美景——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水——急流回旋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六、写法借鉴: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语言运用骈散结合,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说明。
七、思考探讨:1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八、拓展延伸:
(一)、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4、写直接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5、写山高的句子是: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阅读《三峡》回答:
1、解释各组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
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陵: 夏水襄陵 暮至江陵
C、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D、 影:回清倒影 盖竹柏影也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夏水襄陵( )(2)素湍绿潭(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晴初霜旦( )
(5)属引凄异( )(6) 良多趣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5、第(4)段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特点: ;感受: 。
6、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其特点怎样
答:所写景物有: ;其特点: 。
7、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 秋:
9、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