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作品《城南旧事》,识记并运用“肿胀、叮嘱、恐惧……”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找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重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
学习难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
1掌握的文学常识
介绍林海音
介绍《城南旧事》
2掌握的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襟jīn 肿胀zhàng 低哑yǎ
叮嘱zhǔ 皱 zhòu 掸子dǎn
咻咻xīu 哭号háo 玉簪花zān
骊歌 lí 花圃pǔ 抽屉 tì
辨别多音字
zā扎绳子 jiā夹缝
zhā扎针 jiá夹被
zhá挣扎 gā夹肢窝
3整体感知内容
文章写了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流程
1整体感知内容
文章写了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在新建的大礼堂参加毕业典礼。
2我前一天去医院看望爸爸的情形。
3我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到爸爸惩罚以及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4我回忆爸爸爱花的情形。
5我回忆爸爸要我闯练让我到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6毕业典礼回来,我意识到爸爸的花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以什么线索行文的?
主线——爸爸的花(刻画爸爸形象)
副线——毕业典礼(推动情节发展)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典礼前1-31
二典礼中32-53
三典礼后54-68
2学法指导(怎样概括事件,找线索,划分结构)
四、课后作业
1文学常识填空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 作者 ,台湾女作家。
2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肿胀 哭号 玉簪花 夹竹桃 扎辫子
3根据拼音写汉字
叮zhǔ( ) 花pǔ( )鸡毛dǎn( )子 抽tì( )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告别的歌。 (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感知父亲的人物形象 。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学习重点:1通过“抓事件、析描写”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二、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爸爸的语句,分析爸爸的形象? (圈点批注在书上)
三、课堂流程
感知人物形象
1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具体分析:
1、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2、热爱生活,特别爱花
3、注重感情
4、教子有方,鼓励孩子要坚强
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噩耗。
3学法指导(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文章主旨
1“我”真正感觉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2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3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2体会结尾“爸爸的花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爸爸去世了,我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我应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2作用:(1)篇末点题、呼应开头,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完整。
(2)点明文章主旨
3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
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四、课后作业 (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考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几件事?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中对爸爸主要采用哪些描写方法 刻画了爸爸怎样的形象?
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 次的 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
标题有什么含义?
(7)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找出插叙部分,体会插叙的作用。
2找出伏笔的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学习难点:
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查资料整理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2什么是伏笔?
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
3用( )标出文章中插叙的部分,并体会插叙在文中的作用?(在书中圈点批注 )
4用-------画出伏笔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在书中圈点批注 )
课堂流程
复习导入(由内容到写法)
(一)体会写法
1本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并说说这种安排的作用
插叙 1、使情节波澜起伏,结构严谨。
2、体现人物的性格
3、突出文章的中心
2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你能找出伏笔并分析作用吗?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二)连接生活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四、课后作业
《城南旧事》你还喜欢哪章节?请你写个读书笔记:
1喜欢的章节
2摘抄的语句
3读后的心灵感悟
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