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二、静电现象 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2)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成熟,而抽象思维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取得成功,要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构建问题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教具 塑料尺、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气球、验电器、瓶盖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课堂引入重温小学做过的一个实验:塑料尺吸引小纸屑。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进行对比实验:将塑料尺直接靠近纸屑,观察现象;将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再靠近纸屑,观察现象,请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新课教学一、摩擦起电1、介绍物理学史:其实这个神奇的现象早在公元前600年就被希腊人发现了,他们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稻草屑。智慧的希腊人在惊叹之余,不禁发问,这是为什么呢?但直到17世纪,科学家才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经过摩擦的绝缘体会带电,或者说带电荷,所以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苏科版课本将静电现象作为一节内容,静电现象的实质在下一节原子的结构之后再解决,所以我采用介绍物理学史的办法突破难点)2、定义:1)利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2)带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提问,带电体具有怎样的性质?3、知识的应用实验目的:使提供的器材带电,并检验物体是否带上电?实验器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气球,纸屑提问: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1、提问: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绝缘体带电,那么,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一样吗?比如说,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一样吗?2、进一步引导: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不同物体带的电荷是否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一定是相同的!同样,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也是相同的。 如果我们将两个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有无反应?将两个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根据设想,选择实验方案。给出图片,即课本上的方案。解释方案,并询问学生,该方案有无不妥之处?继续提问:如果要改进,应达到怎样的效果?能不能想出具体的实验方案?既要让物体稳定下来,还要实验效果显著?若学生方案较复杂或没能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可暗示。在给定的器材中,还有一个你们可以利用。赞同学生的方案,并提问:瓶盖应如何放置?赞同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验一: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的相互作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的相互作用;请学生回答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初步结论,还能不能得出关于电荷之间,更具概括性的结论?回到最初的问题,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一样吗?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学生用刚得出的结论进行下一步实验。赞同学生的方案,继续提问,将摩擦过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哪一个放在瓶盖上?赞同学生的方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继续提问: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得出这样结论的原因?很有逻辑,结论正确!同学们,能否整理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提问:到现在为止,自然界至少存在几种电荷?那是否存在第三种电荷呢?大家可以采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分析。假设有第三种电荷,那么它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任何其他的带电体靠近这两种电荷时,总是一个吸引,一个排斥,没有同时吸引的情况出现,这就说明?既然只存在两种电荷,那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对这两种电荷进行定义。4、定义: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称为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称为负电荷解释现象教师演示实验(从上至下捋细丝,请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为什么干燥天气时,头发越梳越蓬松?视频(由本班学生作为MV主角哟)视频(她为何“怒发冲冠”?)带领学生分析第二个视频。小女孩触摸静电球,使自身带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得头发竖起来。反过来,如果发现小女孩头发竖起来(静电范畴),就可以说明所触摸的物体带电。那么人就具备一项能力,检验物体是否带带电。大概没有人希望这项技能充分发挥吧。。。那我们不用人了,设计一个仪器来完成这项任务可以吧?三、验电器介绍实验器材:验电器。实验结构;使用方法。提问实验原理?提问:前面我们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是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那现在还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学生实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每一次验电器的张角都一样大吗?什么时候张角较大?如何判断带电量的多少?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张角不同,反映带电量不同,具体关系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现象教师解释闪电并进行升华,起到人生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同学们,注意观察,闪电走的是直线吗?等你们到初三学过电阻以后就会明白,闪电不走直线,而是选择弯曲的线,看似绕路,实则是电阻最小的路,最容易走的路。人生也是如此,两点之间,并非直线最短。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危害1)闪电可能会造成人畜伤亡,摧毁房屋;2)静电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起煤矿瓦斯的火灾等。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下思考 为什么摩擦后物体会带电呢? 学生回忆小学时的实验场景,并完成对比实验。学生回答:摩擦过的塑料尺可以吸引纸屑。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产生共鸣。疑问得到解释,引发“哦效应”。学生回答: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学生回答: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将摩擦过的物体靠近纸屑,观察能否吸引纸屑。若能,说明带电;反之,则不带电或带电量较小。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生如实回答:无法确定。(摊手状)跟随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思考,回答。观察图片,思考实验方案的不足。学生回答:悬挂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容易晃动,现象不容易观察,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回答:要让其中一个物体稳定下来,保持静止。学生思考学生发现瓶盖,进而得到启发,回答:把摩擦过的一个物体放到瓶盖上,使其保持静止,在进行后续的实验。学生回答:将瓶盖倒放,一方面,粗糙的边沿使得物体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底部光滑,实验效果明显。进行实验。学生回答:均为相互排斥。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学生回答: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若相互排斥,则为同种电荷;若相互吸引,则不是同种电荷,而是异种电荷。学生回答:橡胶棒,因为橡胶棒质量较小,容易转动,实验效果更明显。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生回答:相互吸引。学生回答: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不一样。学生回答:因为表现为相互吸引,而不是相互排斥,说明不是同种电荷,而是异种电荷。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学生回答:两种。学生回答:无法知晓。学生回答:因为彼此都是异种电荷,所以都是相互吸引。学生回答: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学生回答:现象:细丝散开;原因: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学生回答: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学生回答:现象: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原因:1)摩擦起电;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学生回答: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学生get到笑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学生回答: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学生回答:用验电器检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生回答:不一样带电量较多的时候吸引纸屑的多少转换法张角越大,带电量越多。观察图片,重新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回答:不是直线,而是弯弯曲曲的线。学生体会老师所说的话,做出自己的思考。作为了解内容 思考并回答问题 梳理,记忆所学内容课下思考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连贯,采用问题链的设计,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能够构建出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丰富,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所有的实验结论由学生通过实验自主获取,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资源从学生中获取,课前找本班学生录制教学视频,较之常规的教学视频,更具亲和力和说服性;
从上至下捋细塑料丝的课堂演示效果不佳,主要由于手不够干燥,改进方案:用毛皮代替湿润的手完成实验,增强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