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导入新课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吧。
彭荆风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出生。1949年参军,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 。
2.找出文中人物,看他们分别作了些什么。
3.想一想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4.想一想文章主旨是什么。
解决生难字词
驿 篾 塘
撵 瑶 麂
恍惚 溢 葺
菌 陋 陡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yì )
(táng )
(miè )
(niǎn )
(huǎng hū )
(yì )
(jǐ )
(qì )
( jùn )
(yáo )
(lòu )
(dǒu )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的
1
2
3
4
5
略读课文内容,筛选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为方便后来人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文章分段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精读课文,找出所给文段,回答问题
第①②段描写山景,有何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山的高、大、多、险,可以暗示翻山的困难,衬托出“我们”天晚了却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理,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和“我们”的惊喜作铺垫。
第9~11段写小茅屋内部的环境和陈设,有什么作用?
可以从侧面间接表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周到,有助人为乐的品质。
第22~24段有什么作用?
通过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发现小茅屋的经过,交代了老人来送粮的原因,可以从侧面突出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谁是茅小屋的主人?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这房子的主人是谁呢?
误会二:认为哈尼小姑娘就是人主。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猜读?
悬念 :文章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来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作用: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文章中,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作者在写寻找茅屋主人时,运用了
什么写作方法?
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
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赏读文段
一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二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文章大意及主旨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标题“驿路梨花” 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文题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