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0【教案】语文一轮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新动向

文档属性

名称 3.2.10【教案】语文一轮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新动向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12: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多文本组合+论说类+书序类+游记类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打破了从“二十四史”中选取人物传记的传统,代之以纪事本末体。如新高考卷Ⅰ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段落,改变了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本样式,杂以叙事、议论,呈现出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追求。以后高考不排除对古代散文、议论文、小说等文体的考查,另外多文本组合也可能出现。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文体的知识。
一、论说类文体知识
“说”,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体裁,从内容上看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发表作者对某个现象或问题的深刻见解,通常采用托物言志、设物喻理的手法。它与后面要讲的文论、政论等都属于论说文。如《师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马说》等。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上题目意即“谈谈从师的问题”“谈谈黄姓读书人借书的问题”“谈谈千里马的问题”等。
“论”,可以粗分为“文论”“政论”(我们常接触的)。“论”和“说”的区别其实不大,主要在于“说”的语言通常平白如话,但寓意深刻;“论”的语言往往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充满雄辩的力量。内容上,“说”着眼于小处,如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治学方法;“论”放眼于大处,引经据典、说古论今,对象往往是高官甚至君主。
1.文论
也叫文学批评,是专门评价文学作品的议论性文章。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影响深远,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强化并定位这两个概念。儒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例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而道家强调文学风格的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核心是“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思维方式具有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特点;在论证方法上多用比喻、对比,生动而气势澎湃,少名词性的解释;较多涉及对作者的道德伦理、学术思想的评价,而不仅是单纯的作品评价。
2.政论
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大都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他们尽管总是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其实心中最难割舍的还是仕途。可以说,除了一部分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以外,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很热衷于政治。而他们参与政治、热衷政治的表现之一,就是留下了数量繁多、种类繁复的政论文。
这些文章议论时政,观点鲜明,气势澎湃。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苏洵的《六国论》、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等。
政论文的特点及阅读技巧:
①在论证方法上,多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②语体风格鲜明,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有“赋”的风韵。
③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以史为鉴,为当朝和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
④思想上一般都奉天法古,遵奉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
⑤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伦理化的政治思想根深蒂固。
二、游记散文文体知识
1.游记的定义
“游”,是一种和人类社会密切联系的活动。三代以降,诸侯朝觐天子以及诸侯间的会盟,士人的游学、游说,甚至其乐融融的郊游,都使得文言文瑰丽的宝库中,从来不乏游记类散文。游记根据“游”的地点,大致可分为自然山水类游记和人文景观类游记。前者一般着眼于地理方位(离俗)、游览原由(贬谪)、游览路径(换景)、命名原由(言志)、自然环境(清幽)等;后者一般涉及建造过程、命名原由(言志)、形制特色(爱憎)、周遭环境(清雅)、生活状态(闲适)等。两者的共同点是“借以兴怀”。
游记根据主旨,大致可分为写景记事类,如《登泰山记》;写景抒情类,如《小石潭记》《九嶷山图记》;劝慰勉励类,如《黄州快哉亭记》;写景记事言志类,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写景说理类,如《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肯定颂扬类,如《潭州东池戴氏堂记》《许氏吴兴溪亭记》。
2.游记散文的阅读技巧
①了解作者的游览情况,把握景物的得名原因、作者的游踪、景物的特色等信息。
②抓住关键性的词句,理解词、句的内容。
③鉴赏精彩文句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
④抓住五“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何特色
何人:人物身份、经历、性格等;
何景:游览路径、大环境氛围、小环境特点等;
何情:通过“景”“事”抒的什么情;
何理:通过“景”“事”说的什么理;
何特色: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谋篇布局。
3.游记常见的表达方式
①记叙、描写是基础,结尾以议论、抒情为主。
②游记的描写角度:五“觉”(视、听、味、嗅、触)、正侧、动静、远近、高低、虚实、工笔与白描等。
③游记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扬抑等。
④游记的谋篇布局:写作思路、线索、开头、结尾、过渡、铺垫、悬念、卒章显志等。
⑤游记的语言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三、“序”类文体知识
1.“序”类文言文梳理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写在书或写作文集前面,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在古代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按照作者可分“他序”和“自序”两种。“他序”是指由他人撰写的序文,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序”则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序文,其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归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里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以情感为主,有专属之对象,故其内容可无所不包,其起结则不离送别之意,往往注重形式,讲究章法,除写送别之外,文境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2.“序”类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①速读原文,整体把握,分清是“书序”还是“赠序”。
②按文体特点,进一步了解内容。如果是“书序”,要看作者对文集思想内容的介绍,或对自己书稿所表达志趣、思想的抒发。如果是“赠序”,注意文中勉励、推重、赞许之辞等。
③一定要从原文出发,找准区间,忌张冠李戴。
④要尊重原文,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⑤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地概括归纳,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忌以偏概全。
⑥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四、其他文体
1.“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体物铺陈,讲究词采。有的借助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矛盾的心理,如《赤壁赋》;有的借赋叙述史实,阐发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如《阿房宫赋》;还有的以抒情为主,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怀,如《秋声赋》。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抒彩浓郁,注重词采,多用整句。
2.“辞”,类似于“赋”,抒情性强,如《归去来兮辞》。
3.“表”,臣子向君主呈献的奏章中的一种,多为陈情论事。如《陈情表》《出师表》。
4.“书”,书信体文章,论述类可看作议论文,抒情类可看作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5.“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某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