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模型(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建立模型(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5-30 21:03:38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建立模型扬州市花园小学 王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课件内容索引★教材分析★认识模型的种类和作用★动手建立模型★教法、学法分析本册教材各单元知识分类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结构关系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解释与建立模型解释建立模型解释与观察解释与思维解释与事实解释与结论模型的种类对模型进行解释制作自己的模型本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
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过程与方法: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在总结证据的基
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
行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解释与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触摸科学,分享愉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建立模型返回观察法教法分析演示法
教法分析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法分析返回模型的种类和作用活动目的:认识模型的种类,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三球仪教学建议:“三球仪”是一个物理模型,它将巨大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天体以及天体的运动关系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可以拿实物展示给学生看,以帮助学生认识模型的意义。模型的种类和作用活动目的:认识模型的种类,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三球仪教学建议:“三球仪”是一个物理模型,它将巨大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天体以及天体的运动关系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没有实物可以用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意义。模型的种类和作用活动目的:认识模型的种类,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植物细菌模型教学建议:“植物细菌模型”是一个图示模型,它将微小的无法直接观察的生命物质展示出来。模型的种类和作用活动目的:认识模型的种类,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圆的周长模型教学建议:“圆的周长”同时展现图示与数学公式,共同表征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三者的关系。将圆从一个位置滚动一圈回到原位,圆走过的距离就是圆周长。模型的种类和作用活动目的:认识模型的种类,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教学建议:“水的循环模型”是一个图示的现象模型,不仅明示了水的循环方式,还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模型的种类解释宏观物体的关系解释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将静态的形状动态化用静态结构解释不同事物、现象的动态关系活动目的:认识模型的种类,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回忆三年级以来,我们学过哪些模型。活动目的: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模型,加深对建立模型意义的理解。桃花模型手臂活动模型红绿灯模型教学建议:除以上模型外,学生还学过“地球上水的总量”的图示模型;“纸的生产过程”的物理模型;“表层土壤中的动物”的物理模型等。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数学公式也是模型,也值得列举出来。返回探秘黑盒子模型活动目的:通过滚珠的运动,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做出合理的解释。这里有几种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 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贴在盒子里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把小组内共同认可的障碍物的位置画下来。教学建议:让学生讨论可用什么方法确定它的位置,学生的方法解释合理就行。探秘纸筒模型活动目的:通过运用、制作纸筒模型,学习分析、判断和推理,做出合理解释。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请把纸筒里的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并按照你画的模型,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你的解释。教学建议:让学生先玩、后猜、再画,最后做纸筒。返回建立模型说课稿
我今天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建立模型》这一课。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知识领域及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我所讲的第五单元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范畴,即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
一、说教材
我分为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来说,在教材分析部分从三方面分析:1、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中的位置;2、本单元在全套教材中所要达到的探究水平;3、本单元的概念分析。教学目标所要讲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中的位置
从探究序列表中分析,教材把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重视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注重方法的知识,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在三、四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等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学生学会并初步尝试了对这些探究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于解释与建立模型,虽然在此之前的科学课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已有所接触,但基本是被动的、模糊的、浅层的,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本册教材在继续培养上述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解释与建立模型”能力的培养。
2、本单元在全套教材中所要达到的探究水平。
从全套教材所要求的探究水平上分析,先看苏教版科学探究序列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于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应先培养好指导性探究能力,(ppt)并且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渗透自主性探究的方法(ppt)。因此,本课我让学生用指导性探究与自主性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本单元的概念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范畴。解释和建立模型并不是独立的两课,它们之间具有连带关系,解释是模型的内容,模型是解释的形式,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方法,模型是解释探究活动的有效方法,在解释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模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得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3)、意识到解释与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触摸科学,分享愉悦。
5、本课教学重点是:对证据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是:区分解释与事实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单元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演示法。
观察法。本课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去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比如,在课中,指导对黑匣子的观察,对纸筒的观察,只有仔细观察了,才能为建立模型打下基础。
演示法。在课中,制作纸筒模型准备请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为了激发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采用演示法,用事先做好的纸筒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要求,以便学生自己也能做好。
2、学法
我以讨论、观察、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初步认识如何用模型解释。
模型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之前对模型可能只是片面地理解为船模、飞机模型之类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型,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本课的关键。所以,教材中的第一部分安排了几个小模型,向学生简单介绍、总结它们的种类比如: 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图可以解释植物细胞的样子,用公式可以让我们轻易地解决很多问题等等。让学生对“模型”有个新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模型的种类很多,解释模型的方法也很多。我觉得如果几个模型都选取,就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影响后面教学内容的进行。因此,我只选取一个三球仪重点来讲,其余作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一上课,教师就以谈话法进行导入,借大家都感兴趣的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奇观的成因打开话题,可以放一段日全食的录像作回顾,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借助(出示三球仪图)三球仪引导学生想办法解释日全食的成因,使学生感受到可以利用模型来进行解释。他们会感到原来那么复杂的天文现象可以如此地解释,更增加了他们学科学的信心,有了前面的指导,接着请学生用三球仪来解释昼夜的成因,三球仪不仅仅可以解释日食和昼夜的成因,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请学生借助三球仪解释其他几种现象的成因。由此进行总结: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建立模型的意义,还逐步认识到建立模型的作用。
2、借已学模型,理解建立模型的意义。
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模型很多,本课教材上选用的三个模型:桃花模型,手臂活动模型,红绿灯模型,都是学生学习过的,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模型内容,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他们起什么作用?并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解释作适当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建立模型意义的理解,最后总结:其实在我们之前的科学学习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和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让学生从已有的、已认识的模型来认识它的作用。
3、“黑盒子”探秘,建立模型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是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的。主要有2个活动,如果都要进行,时间可能得不到保障,而且两个例子都是用画图的办法来建立模型,因此,在这2个活动中,我选取了解释黑盒子的结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模型验证解释,以此增强学生的解释能力和建模能力,认识模型的作用。
首先,在导入时,将黑盒子出示给学生看,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盒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有什么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呢?这是学生探究黑盒子的画面,学生讨论后知道了寻找障碍物的方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准备利用图画制作模型,让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这是学生所画的模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图画解释现象,更加意识到模型的作用,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然后,适当对模型的种类再次进行小结,并且告诉学生,这些方法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
4、探究纸筒模型
这一活动,同样是用画图的方式解释,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演示纸筒模型,引导学生对“纸筒里的结构会是什么样的?”问题的产生最初想法。演示中,教师说拉动露在外面的任意一根线,其他线都会缩进去,但是教师演示时只拉了其中一根线,那么一定会有学生抓住老师说的“拉动任意一根线”向老师提问,这时,给学生自己上来试一试其他几根线,相信学生每拉一次线,心里就多了一分好奇,他会觉得很奇妙,激发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