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电路(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简单电路(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5-30 21:08:06

文档简介

《简单电路》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简单电路》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与《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暗盒里的电路》、《研究磁铁》、《电磁体》共同组成了《电和磁》这一单元。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电和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电能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把它们并在一个单元里教学,便于学生建立联系。
本课是学生学电的知识的第一课,虽然只是用电池与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但是,却为学生大开了新的领域之门,为其以后学习、研究电打下了基础。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提供一个问题情境,思考:音乐贺卡上的的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哪些材料呢?(装饰灯是学生常见的一些电路连接情况。由此引入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部分,使用电池、导线、灯泡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材呈现了一些制作的基本材料和一份学生画的实物电路图,渗透着由实物图向抽象的电路图过渡的思想。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可以让小灯泡更亮?在学生的头脑中,大电池可能会电量多一些,新的电池电力会足一些,大灯泡会亮一些。这些只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一些原始经验,实际上,灯泡的大小,导线的粗细等并不影响灯泡的亮度。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制作红绿灯。教材提示了该准备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增强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其中了解开关的作用。
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本课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2、 能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能严格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
3、 能自主探究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科学知识:
1、指导学生认识并用语言描述小灯泡。
2、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并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规律。
二、说教法
从整个教学结构来看,本次教学活动要体现 “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那么,“做中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现象中提出问题,表达出一些诸如“我认为、我想、我的观点是……”等这样的观点。(2)学习内容应从现实出发,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通过做实验,有时还可以用其它途径去完成,诸如:查资料、户外调查等。(3)活动中应分组进行,鼓励学生要合作和交流,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必要时老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必要时也可以告知答案。
首先,在这节课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比如,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的构造,认识灯泡。在这里,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后再画出一个灯泡模型图来,这样,就促使学生必须得仔细的观察,进行详细的记录,因此,就获得了非常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为后面的语言描述打下基础。例如,学生在汇报灯泡的构造时对灯泡的玻璃罩、螺纹、触接点、灯丝等都做了描述后,有个同学又举手了,说灯泡内还有一个发光球,你看,同学们观察得多么仔细呀。
其次,教师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的想像,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例如,给学生准备了灯泡和电池的模型,让学生猜测怎样连接,才能让小灯泡发亮?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画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贴到黑板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从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被他们的自信所感染着……
再次,在整节课中,始终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最后,本活动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科学学习态度等方面比较突出。例如,在第一个环节,让同学们画灯泡的模型图时,要求他们尽量画大一些,方便同学们观看;同学们发言时训练其他同学倾听的习惯;在小组活动中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表意见,互相商量,训练尊重他人的习惯;在每一个小组提出使让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不能随意更改实验方案等等。虽然有这样一些具体的要求,时不时还是有同学不断“违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如果你不这样要求,可能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当你长期这样要求学生,那么,他们将会潜移默化的将这些要求形成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池(30节)、电池盒(30个)、小灯泡(15个)、导线( 各
50根)、单刀开关(15个)、电池和小灯泡模型(学生用:20组,教师用:10
组),展示板。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老师收到了许多同学送的贺卡,其中有一款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就是这一款(展示贺卡封面)。轻轻打开,我们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看到炫彩的灯光。(教师打开贺卡)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哪些材料吗?
学生交流。(学生会说出电线,师:科学课中我们称为导线)
出示:小灯泡 电池 导线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出示1号电池实物)。
提问:关于电池,你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师:你能指出这节电池的正负极吗?
指名学生指出电池的正负极。
出示电池剖面图。
师:对了,连接碳棒的凸起部分是电池的正极,锌筒部分是它的负极。
师:你还见过其他形状的电池吗?
出示其他电池图片
师:这些电池,虽然它们形状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有正负极。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小灯泡,说说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除了**,还有哪些,能说得更完整吗?)。
师:你有没有留意到,连接灯丝的两根金属线,分别通向小灯泡的哪里呢?
课件出示:小灯泡剖面图
师:仔细观察,现在你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
师:实际上,小灯泡下部的金属部分和底部的小锡块就是它的两个接点。
[ 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路入手,既乐于接受,又安全可靠。便于学生观察探究,为下一环节做了准备。]
二、认识电路的基本构成
学生首先应对电池、导线和灯泡的结构,特别是灯泡的内部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其次,学生才有可能点亮小灯泡,进而才有可能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三、探究怎样使灯泡亮起来
整个探究流程为下图:
通过在课堂中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探究活动一气呵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语言的表达、合作的意识均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四、拓展活动
本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其中了解开关的作用。
师:课上到这里要结束了,最后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如何将小灯泡变得更亮些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加电池)。.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电池,如果有需要,请组长来领取。
学生小组合作连接。
2、谈话:部分小组的小灯泡已经更亮了,也有些小组还没成功,课后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在这节课中,我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探索,经过同学们的思考和探索,小灯泡亮了,比小灯泡更亮的是同学们闪耀的智慧火花。
PAGE
5(共20张PPT)
1 简单电路
扬州市花园小学 陈立云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教材结构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单元主题结构
第三单元 电和磁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2、 能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严格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
3、 能自主探究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科学知识:
1、指导学生认识并用语言描述小灯泡。
2、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 极连接起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并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规律。
1、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
2、课堂让学生充分的想像,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法
3、始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体现 “做中学”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池(30节)、电池盒(30个)、小灯泡(15个)、导线( 各50根)、单刀开关(15个)、电池和小灯泡模型(学生用:20组,教师用:10组),展示板。
三、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了解电池的特点
2、设计连接方案,验证方案并分析原因
(二)教学流程
3、使用灯座、电池盒,改进简单电路。
4、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碳 棒
+极
锌 筒
-极
灯丝
接线点
细金属线
接线点
电池盒
灯座
开关
板书设计
电路图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