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4章 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4章 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24 16: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讨论交流,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
(2)合作交流,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阐明生物学名的组成,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2.能力目标
能识别生物的俗名和学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很大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
生物学名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很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 同学们,图片上的这种生物认识吗?(马铃薯)它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当地人习惯俗称它为洋芋、土豆,陕北俗称它为山药蛋,广东称之为薯仔。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由于国家不同、民族众多,语言、方言、习惯等各不相同,生物的俗名也因此千差万别,在交流理解上就会产生歧义,造成沟通障碍。 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本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共同学习“生物的命名”这一内容。 二、新授 (一)生物的俗名 1. 认识生物的俗名 人们在认识生物的历程中,对于已经知道的生物都要给予一定的名称,这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叫做俗名。 图片展示:南瓜、牵牛花、刀豆、杜鹃鸟这些生物,同学们知道它们的俗名吗? 南瓜:又名金瓜,当瓜熟透时一般为金黄色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其花形如喇叭 四季豆:又名刀豆,其外形如刀 杜鹃鸟:又叫“布谷鸟”。每到麦子黄熟,稻谷下种的季节,它就在田间地头叫,其叫声像“布谷——布谷——”。 2. 生物俗名的缺陷 生物的俗名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其生活习性。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俗名也有缺陷,你知道吗? (1)同物异名 像蟑螂这样,又称油虫、偷油婆、小强等有着多个俗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同物异名。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同物异名的例子吗? (2)异物同名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你知道诗中的“子规鸟”是指什么鸟吗? 对的,子规鸟就是杜鹃鸟。 同学们,如果李白诗中这样描写:“蜀国曾闻杜鹃,宣城又见杜鹃”,你能明白作者描写的是杜鹃花还是杜鹃鸟吗? 所以,异物同名现象也会在交流中造成不便。 (3)读音误解 如鲸鱼jing yu和金鱼jin yu,人们也会因为读音不准而造成误解。 展示图片: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生物俗名,虽然形象生动,但往往因为同物异名、异物同名、读音误解等原因,引起了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的许多困难。 因此,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这是生物学家在千百年前就有的愿望,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二)生物的学名 课件展示: 自主学习:1. 生物学名的创立者。 2. 生物学名的命名法组成。 3. 生物学名的表示方法。 4.双名法优越性。 1. 创立者——林奈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耐确立了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一直沿用至今。林奈从小喜爱大自然,对植物特别有兴趣,只要有机会,他就钻到树林里去观察和采集植物。老师和同学都称他是“小植物学家”。上大学以后,家庭的贫困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研究植物的热情。为采集标本,他历尽艰辛,但他从未因困难和危险而退缩。 展示图片:林奈 视频播放:林奈与双名法 2. 科学名称——双名法 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 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表示。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 展示图片: 如玉米:Zea mays ,前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 再比如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其中Litchi表示荔枝的属名荔枝属,来源于荔枝在我国的发音,chinensis为种加词,意为中国的,最后的sonn.是该种的命名人pierre sonnerat的名字缩写。 同学们,你知道双名法的组成了吗? 讨论: (1)把你的姓名与课本图14-3中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学名进行比较,姓名与学名有什么相对关系? (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样的,而学名却是统一的。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展示图片: 梅:Prunus mume ↓ ↓ 属名 种名 (相当于姓)(相当于名) 生物俗名虽然形象、生动、简洁,但往往因为同物异名、异物同名和读音误解等,引起生物名称和交流研究的困难,所以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小结与应用 课件展示: 1. 生物的名称有 俗名 和 学名 两种。 2. 瑞典博物学家 林耐 创立了 双名法 ,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 四.知识抢答: 1.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的人名是( ) A.达尔文 B.虎克 C.林奈 D.巴斯德 生物的学名是用什么文字来表示的( ) A.英文 B.中文 C.拉丁文 D.阿拉伯文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植物的标牌。如下图: 红豆杉(红豆杉科) Taxsus chinensis 栽培较广泛,供药用、观赏。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标牌上“红豆杉”是植物的名称,标牌上的外文是 文,Taxsus是此植物的 名,chinensis是 名。Taxsus chinensis表示该种植物的学名。 (2).按照双名法命名,每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即 ,从而确保了物种名称 。 五.谈“我的收获” 六.作业: 1.完成《 练习册》p47~48页习题。 2.观察校园里或公园里的植物挂牌,认识它的学名、了解它的特性。3.尝试调查超市商品的摆放规律。 你想知道生物是如何科学分类的吗?我们将会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 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生物的不同俗名。 认同生物俗名能反映其特点,体会俗名的由来。 设疑激趣,认识到有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认同在交流上会带来不便。 观察图片,知道有异物同名现象的存在。 观察图片,进一步知道生物俗名还会因为读音造成误解。认同全世界进行统一科学命名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观看视频,了解林耐,感受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说出双名法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看图片例子,知道双名法的组成。 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看课件,回答。 巩固应用,以抢答形式呈现,激趣。 进一步完善三维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 通过调查活动为下节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