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2《荷塘月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
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
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枪实弹(hè)
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强人意(chà)
2.“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拟人)
D.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排比)
4.将下列五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合理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①⑤④②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荷塘如诗
还是这方荷塘,却已不是以往模样。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在摇晃的绿裙之间,有的打着花骨朵儿,几朵红莲正含羞开放。轻风拂过,仙子羞涩地低头整理起裙角霓裳。清晨的露珠舍不得离开,却无奈地随风滚落池塘。那是仙子的泪,那样晶莹透亮。薄雾轻袅的荷塘如诗般的朦胧飘荡,是仙境?还是梦乡?只渴望去亲吻仙子羞涩的脸庞,去浅嗅她的清香。
岸边的岩石缝隙处,几朵蓝色的勿忘我正淡雅地开放。细长的藤枝自然垂挂下来,轻触水面。风过时偶尔碰触到仙子的裙角,刹那间又缩了回去,生怕玷污了仙子的衣裳。这是怎样激动的心情啊?是谦谦君子相伴着仙子吧。没有丝毫的亵渎,只有圣洁的欣赏。多少肮脏的灵魂都会在这一刻躲向一旁,多少污秽的思想都会在这一刻变得高尚。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
阳光照射不到的梧桐树荫下的水面,稀稀落落漂浮着几片荷叶。清风吹过兀自左右摇晃。水面稍开阔的地方,几只水蛭轻飘地浮在水面不时一纵一纵地前行,细长的前腿迅速地划动,还未触到叶子的边缘便急速地逃开,生怕折断了细嫩的手脚。鱼儿在温暖的水域追逐游戏,红鲤们不知是潜在水底还是在莲叶下玩捉迷藏,或许还是慵懒地赖在床上不肯让我见她们的容光。水底清晰地看见长满青苔的螺蛳,极度缓慢地蠕动着留下浅细的滑痕。
一只大红的海虾正附在荷梗上,红红的触须轻轻晃动着,正要露出头来却又被一阵微风吓得缩回了脑袋潜入了水中央。树上片片黄叶随风翩然飘落,在空中翻舞着变着各种花样忽忽悠悠地飘向荷塘。玩舌高唱的鸟儿一阵赛一阵地鸣叫,不知何时已爬上枝桠的知了鼓着两片腹翼重复着单调的声音,不知是赞誉这满塘美丽的仙子还是与那饶舌的鸟儿赛唱。
前来赏荷的人很多,稚嫩嗓音的小姑娘牵着年轻父母的手欢跳着说好漂亮好漂亮。年轻的妈妈乘机问荷花是什么颜色叶子是什么颜色,宝宝回答得也漂亮。虎头虎脑的小子拽着奶奶的手嚷嚷着要下水去捉几只小青蛙回家养,无奈的奶奶求救的眼光,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抚娇纵的孙子,只好说水里有大灰狼有水马虎。逗笑了旁观荷的我。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了岩石上,一头长发如黑瀑般倾泻至腰间,吸引了我的眼光。转脸竟见那脸颊上涂抹了厚厚的脂粉,哪有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容光?装扮不与年龄相仿,裸露着玉腿,半舒着胸房,一副按捺不住的冲动喷薄欲出的欲望。抬眼看那举着相机的男人,竟花白了头发,满眼邪光却又故作欣赏。女孩人前越发显得轻狂,故意装出娇憨的模样,小鸟一样偎向那男人的胸膛。
嗟!污了我的眼睛,浊了我的荷塘!父女?爷孙?都不像,厌恶那暧昧的眼光,急急逃离了这方荷塘;满街找不到纯纯的眼光,最质朴的心灵或许还在深山里埋藏。可惜了这方荷塘,忍受各样的眼光,未必人人懂得欣赏。天空细雨霏霏飘落,荷塘越发显得迷蒙,是感怜这堕落的灵魂还是见怜这池边的姑娘?丑陋与美丽同在的地方。
5.作者写岸边石缝间的几朵勿忘我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散文写得生动有韵味,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请写出两种写景方法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散文起名“荷塘如诗”,结尾两段却说坐在岩石上的披发女子和举着相机的华发男子“污了我的眼睛,浊了我的荷塘”,荷塘是“丑陋与美丽同在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败笔是赘余,与整篇文章感情不协调,应该删去;有人认为这也是诗意,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有人认为作者过于传统,“干涉”了别人的个性生活和自由。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语用
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清华大学回复某位高考考生的“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成为流行语,这话打动人,是因为它诠释了一个道理——只要能够吃苦,你就能够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因此我们要学会吃苦,只要敢于吃苦,就能够在社会分化中得到命运的回报,只要在社会中得到命运的回报,我们就一定能够考上清华大学。
①能够吃苦未必就能够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
②
③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生于东海县的朱自清,是我国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背影》《绿》《荷塘月色》《春》《匆匆》等 的名篇,(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成为 的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为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润泽东海城市文明,涵养东海市民品格,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和东海各界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平明镇和各中小学校在朱自清文化挖掘弘扬上做了大量 的工作。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1周年和逝世71周年,东海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实举措上,更好地传承弘扬朱自清先生的 和宏大艺术造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行之有效 高风亮节
B.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卓有成效 高风亮节
C.熟能生巧 脍炙人口 行之有效 怀瑾握瑜
D.熟能生巧 喜闻乐见 卓有成效 怀瑾握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
B.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C.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D.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B.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C.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D.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颤(zhàn)”应读作“chàn”。
C项,“娜(nà)”应读作“nuó”。
D项,“差(chà)”应读作“chā”。
故选A。
2.【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上下联字数相等,语意相关,词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本题中,上联中表达了明月照耀下,花香缭绕,浮满小院。花香轻盈只能感觉,与“浮”字相称,给人以意境之美,一“送”一“浮”,用语精妙;
A项,绿叶红花互文用法,同意并举,不能与上联中的“月送花香”形成对仗;
B项,表达了微风轻佛下“斋”前竹影摇曳,朦胧诗意跃然纸上,一“摇”一“到”富有人情味,与上联对仗工整;
C项,从词性对仗角度可知,“天明”不能与“小院”形成对仗;
D项,从词性对仗角度“萤火”难与“花香”对仗,但“萤火”实写,却少了意境朦胧之美。
故选B。
3.【答案】D【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考生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细心辨析作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诽迭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D项,不能满足三句以上并列的特点,所以不是排比,而是对称句,可以理解成广义的对偶。
故选D。
4.【答案】A
【解析】注意前一分句中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我爱”“也爱”,告诉我们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意按第二小句的“清”“远”顺序排列即可。①句中“其间”显然代指⑤句中的“水草”,可知⑤①进而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A项。
5.【答案】衬托。用“谦谦君子”般的、圣洁的勿忘我衬托仙子般、散发着清香的荷花。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答案】细描:将景物描写得精细具体,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形象。拟人:使所写事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具有人的性格,表意丰富。(举例写出两种即可)
7.【答案】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具体略。
8.【答案】【示例】②敢于吃苦未必就能够在社会分化中得到命运的回报
③在社会中得到命运的回报未必就能够考上清华大学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例句“只要能够吃苦,你就能够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说法过于绝对,因此改为逻辑性更强表意更严密的否定句为“能够吃苦未必就能够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以此为例,“只要敢于吃苦,就能够在社会分化中得到命运的回报”说法过于绝对,从客观现实来看,得到命运的回报的条件有很多,敢于吃苦只是其中一个,因此改为“敢于吃苦未必就能够在社会分化中得到命运的回报”;“只要在社会中得到命运的回报,我们就一定能够考上清华大学”说法过于绝对,得到回报未必就能考上清华大学,因此改为“在社会中得到命运的回报未必就能够考上清华大学”。
【答案】
9.(1)B
9.(2)C
9.(3)D
【解析】
(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句中形容朱自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用“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根据“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选“脍炙人口”。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句中形容效果显著,用“卓有成效”。
“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怀瑾握瑜”,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比喻具有纯洁无瑕的品德。句中应选名词性的“高风亮节”。
故选B。
(2).
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与连贯。
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应先说语言的特点,再说语言的作用,排除AD;“语言”做“没有华丽的辞藻”的主语,排除B;“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与括号后“情景交融”衔接紧密。
故选C。
(3).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本句有三处语病,“弘扬和传承”语序不当,排除ABC;“感受文学”搭配不当,排除A;“报刊和杂志”并列不当,排除B。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