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1《赤壁赋》
一、自主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4.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感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赤壁赋》里面的句子回答)
二、课内精研
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6~8题。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心情复杂的样子
B.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7.下列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的第二段文字中讲了万物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面,但重点放在“变”上。
B.“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C.“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以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D.主客问答,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 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游刃有余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2.【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
故选D。
3.【答案】B。
【解析】①⑧⑨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喝酒”/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为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4.【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①②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⑥直接表现苏轼“一心为民”,③④间接表现苏轼有才华,⑤是苏轼为表达对韩琦的感激之情而说的话。
故选D。
5.【答案】(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6.【答案】B。
【解析】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C.属:劝人饮酒。D.适:享有。
7.【答案】A。
【解析】A项,应为“重点放在‘不变’上”。
8.【答案】(1)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要是从那不变动的一面看,假若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答案】
9.A
10.C
11.D
【解析】
9.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空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行云流水”侧重形容书法自然流畅。语境中强调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写得“一气呵成”,用“行云流水”更为合适。
第二空处,“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驾轻就熟”比喻承担熟习、轻松的事物。此处的语境是指黄庭坚对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非常熟练,所以“游刃有余”符合题意。
第三空处,“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此处修饰的是“作品”,应用“浑然天成”。
第四空处,“悠然自得”形容悠闲从容,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泰然自若”强调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合语境,此处与“忧伤”相对,应选“悠然自得”。
故选A。
10.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从逻辑关系上看,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从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与后文书法的特点对应。
故选C。
11.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通过分析原句成分可知,画线句缺少介词,应在“不仅”后加“在”,与后面结构一致;“可感”“可见”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不仅在……而且在……”是修饰谓语的状语,而此句明显缺少主语,在“不仅”前加“这”。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