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明确学习内容
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下位问题:
1. 作者的游览踪迹是怎样的呢?
2. 作者眼中的各拉丹冬雪山群究竟有什么特点,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 作者究竟历尽了哪些艰辛呢?通过反复续写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第一课时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1976年,年轻的马丽华入藏工作,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写出一系列多以西藏为题材,特别是她的“走过西藏”系列:《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向风》等长篇记事随笔,向我们展示了西藏这片神松、独特的土地。
作者简介
注意“砾石”的“砾”和“熠熠烁烁”的“烁”字形的区别
砾石:是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是“石”字偏旁;
熠熠烁烁:熠熠形容闪闪发亮,烁烁的意思是光芒闪亮,是火字偏旁。
接踵而至的意思是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和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大煞风景:比喻使人扫兴。
作者的游览踪迹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句,梳理作者的行踪。
本文课题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围绕题目,我们首先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是谁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在那里做什么呢?
梳理游踪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东
草坝子
砾石堆
冰河
冰塔林
冰窟
第一天:先在草坝子上安营扎寨,然后在坚冰丛莽的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接着她走下砾石堆、沿着冰河接近冰山,后来她一个人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
第二天:她再入冰塔林,过了冰河,半卧在砾石滩上。被接回车上后,她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
(1、2)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二部分
(3—11)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三部分
(12—15)
阅读1、2段,思考:当作者跟随摄制组初到各拉丹冬时,她对各拉丹冬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特点呢?
在整个行程中,作者的身体状况如何?
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说“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呢?让我们先跟随作者的脚步,通过她的视线去一点点揭开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看看作者眼中的各拉丹冬雪山群究竟有什么特点,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白雪皑皑、高峻雄伟、
刚强有力
高耸、威严(联系第4段“跪拜大礼、男性神”
云朵厚重、密实,使得各拉丹冬雪山主峰在云遮雾障中更有一层神秘、庄严的气息。
从巨人到金字塔到神像,由形入神,作者的感受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她眼中的各拉丹冬从一开始就是有生命的。巨人传递出的是一种伟力,金字塔具有一种神秘和威严,而神像在里面就包含了一种庄严。在作者眼中,这是一方圣地。
小结:第1、2段中,作者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巧妙的用词,写了初见时远观各拉丹冬的景象,雪域高原的高峻雄伟、变化多端、神秘莫测。
3-11段详写了第一天的见闻,其中有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分别是第5-6段和第10-11段,这两次描写的方式很不一样。 阅读第5-6段的描写。思考: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她是如何来描写的?此时她的感受是怎样的?
初到各拉丹冬,作者观察的视角是什么呢?
第5段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
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震撼、敬畏
第6段
第11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第5段略写
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10、11段详写置身冰窟,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
第二天再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第6段略写
近看冰山的形态
冰塔林
小结:
文中有三处对雪山的集中描写。初入各拉丹冬,作者远望雪山,感受到雪山的高峻神秘、雄伟庄严。来到冰塔林,作者为由远而近,先是四面张望,再近观冰山,感受到雪域高原的壮阔辽远,冰壁图案的浑然天成。随后她置身冰窟,感受到冰体的纯净、洁白,形状的变化万千。
通过品读作者或简笔勾勒、或大笔涂抹、或细致描写的语句,我们感受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奇美和柔美,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赞叹。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圈划文中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句,梳理了作者的行踪;再根据作者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观察对象,通过品读文中的描写,感受到各拉丹冬的高峻神秘、辽阔苍茫、雄壮奇美,从而对作者为什么说“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这一核心问题有了初步思考。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先通过圈画文中表示地点转换和时间推移的语句,梳理了作者的行踪。接着我们品读了文章3处集中描写雪山的语句。
通过品读作者或简笔勾勒、或大笔涂抹、或细致描写的语句,我们感受到格拉丹东的高峻神秘、辽阔苍茫、雄壮奇美,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赞叹。
由此,我们对作者为什么说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这一核心问题有了初步思考。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去探寻其中更深层的原因。
复习导入
作者究竟历尽了哪些艰辛呢?根据作者的游踪,先梳理一下作者身体状况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游记会记述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马丽华的这篇游记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作者还凸显了自己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历尽艰辛的过程,不止一次续写了自己病痛、甚至濒临死亡的生命体验。
第6段
第3段
作者为何要不断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呢?这在她走进格拉丹东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在作者骨折前后,她对各拉丹冬的感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天
骨折前: 赞叹、敬畏
骨折后: 感到温暖、震撼
感受到了凝聚历史的永恒之美
第二天
产生共鸣,感悟生命的深邃与博大。
小结:身体的病痛限制了作者的行动,却令她对各拉丹东的感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品读两个“蜷卧”,两个“巨人”,两处对死的表述的不同内涵,我们感受到作者在行动受限、视野受限后,她的心灵却沉静下来,思维也豁然开朗。从觉得被排斥到感受到庇护,从敬畏膜拜到共鸣触动,她一步步走进各拉丹冬,一点点感悟生命的深邃与博大。
作者通过反复叙写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反复叙写身心痛苦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作者以身心感受形成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越来越有诗意。
让读者不仅体会到作者的坚强乐观,也让文章更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文章中,还不止一次对摄制组其他人进行了描写。
作者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通过对自己、对人们的描写,作者要表达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这些文字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小结:作者面对格拉丹东产生敬畏、敬爱,这是人类在真真实实走进宏伟永恒的大自然时油然而生的感受。同时,这种敬畏也不是指大自然以其威严迫使人类臣服,而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互相的接纳融合,使一个生命能够去认识、去赞美、去感受、去理解另一个生命。
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了作者身体状况的变化,体会到随着身体变化,她对于各拉丹冬的感悟和思考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深远。并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理解了作者说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的深层原因,理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