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克和千克(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24 12: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克和千克》
时间 节次 第一节 主备人
来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
课型 概念课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授课 教师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要求 一、课标要求: 分段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经历直观认识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测量技能。 内容标准: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课标分析: 分段目标中的“经历”在本课中指的是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过程形成质量和质量单位的概念。 内容标准中的“感受”在本课中指的是通过“掂量”、“估计”等环节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并和生活实际产生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的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本节课“克和千克”是学习质量单位的起始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会以此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材内容分析: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已有认知进行编排。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知1克和1千克,为估量做好准备。借助天平称物的活动,将1克的实际质量转化为直观的黄豆的数量等。 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第101页的“做一做”,通过以1克为标准让学生估一估物体的轻重。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术语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有多重”“轻重”等生活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原因可能有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学生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只能靠身体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挑战性。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并学会以此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学会能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并学会以此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评价任务 1、能根据物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以。可以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对应目标1) 2、能以1克和1千克的质量为标准进行估量,逐步形成估量策略。(对应目标2) 3、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师生交流各种物品的质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应目标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实现方式
教师 学生
环节一 情境导入, 引发兴趣 1.激趣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老师也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小客人,来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在看的过程中可以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打在评论区。 视频出示“玩跷跷板”的动画。(过程中暂停,问:它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能用轻和重对照说一说吗?比如:大象比两只小兔子重。 师:动物有轻重,物品也有轻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我们生活中物品有多重,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打在评论区。 师:老师从孩子们的课前活动单中选出了一些,做了一个归类,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师1:对比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物品,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2:左边和右边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2.揭示主题 师:孩子们真棒!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它们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还可以用字母是 “g”和“kg”来表示。 认真观看,预设生:在玩跷跷板,大象太重啦…… 预设生:超市里物品包装盒上、洗 衣液、饮料瓶、体重秤…… 预设生: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
环节二 实践体验, 建立概念 1、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活动一:猜一猜: 师:拿出准备的物品,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有多重?1袋冰糖(标签1千克)2捆棉花、1包黄豆 师:观察我们发现挂面重1千克,标签上写有:净含量:1千克,净含量指去掉包装后,物品的实际质量。那它们3个谁最重呢? 师:除了看一看,我们还可以掂一掂,老师来帮大家掂一掂,我感觉棉花比1千克的挂面轻。 师:看来我们不能只通过眼睛看一看,或者掂一掂来判断谁轻谁重,准确得知它们的质量,怎么办呢? 师:好办法,你们真是足智多谋啊,老师这里有一些秤,你都认识多少种?(课件呈现图片,认识不同类型的秤) 教师出示盘秤图片问: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秤都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活动二:称一称 3种物品都是1千克,由此可见,我们要想确定一个物品有多重,只用眼睛看是是不行的,我们要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还得实际掂一掂。 活动三:掂一掂,比一比 师:现在请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在找一个物品和它比一比,谁轻谁重? 比如:7粒黄豆比1千克轻…… 感受1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一估7粒黄豆有多重吗?老师也拿盘秤称一称,指针为什么不动了呢? 师:看来我们得换一个更加精密的工具——天平,同学们看它像什么?没错像跷跷板,天平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跷跷板。 (出示天平的3种状态)你知道这3种情况说明什么吗?这就是天平称量的原理。 师:×××,你真见多识广。现在我们就来称一称7粒黄豆有多重。(出示图片)刚好是1克。同学们掂一掂,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身边找一找比1克轻的物品,掂一掂并打在评论区。 感受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你知道70粒黄豆大约有多重吗?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请你观看图片,小声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出示图片25克、50克、100克、500克) 师:1袋盐是500克,那2袋盐是多少克呢? 师:那我们再来称量一下,你有什么发现?1千克=1000克,用字母怎么表示?请打在评论区。 现在我们来看,它们的单位一样吗?它们表示的轻重一样吗?所以我们也可以说1千克里有1000个1克。 我们要结合物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比如说称1个苹果就用“克”,称1个西瓜的时候就用“千克”。 预设生:可以观察上面的标签,写的是1千克。 预设生:尝试用手掂一掂 预设生:棉花比1千克的挂面轻。黄豆比1千克的挂面重。 学生讨论区给出方案--用秤 称一称 学生实际掂一掂,并估量生活中物品与1千克的关系。 预设生:它们太轻了,称不出来。 预设生:天平,并说出三种不同状态代表的意思。 学生实际掂一掂,并估量生活中物品与1克的关系。 预设生:500g+500g=1000g, 1千克=1000克
环节三 反馈质疑, 学有所得 现在请你拿出学习单,为下面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数学跷跷板。(用轻重描述天平状态) 有趣的来信(看来选择合适的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所收获) 拓展延伸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