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9 《观舞记》教学参考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她们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
神韵: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2.课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的。
3.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
如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如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从内容方面了解课文。
1.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二、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完成练习。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三、△你阅读、观看或聆听过外国的文艺作品(舞蹈、文学、绘画、雕刻、影视、音乐等)吗?如果有,请举例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此题是扩展题,意在鼓励学生多接触优秀的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建议
一、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从语言形式到表现内容,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
二、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三、古今诗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如本文所引白居易“珠缨炫转星宿摇,花头薮龙蛇动”;其他如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都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积累起来。
四、怎样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运用。
有关资料
一、印度舞蹈艺术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古典舞蹈
直到中世纪才最后定型的印度古典舞蹈,绝大部分是祭神舞,亦包括宫廷舞。宫廷舞蹈由祭神舞演变而来,成为统治阶级娱乐的一种方式。古典舞蹈共分四大舞派,即婆罗多舞(注:即卡拉玛表演的舞蹈)、卡塔利舞、卡塔卡利舞和曼尼普利舞。
民间舞蹈
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主要有彭戈拉舞、格塔舞、秋莫尔舞、波瓦依舞、格尔巴舞、拉斯舞。
二、对比材料──高尔斯华绥《观舞》
某日下午我被友人邀至一家剧院观舞。幕启后,台上除周围高垂的灰色幕布外,空荡不见一物。未久,从幕布厚重的皱褶处,孩子们一个个或一双双联翩而入,最后台上总共出现了十多个人。全都是女孩子;其中最大的看来也超不过十三四岁,最小的一两个则仅有七八岁。她们穿得都很单薄,腿脚胳臂完全袒露。她们的头发也散而未束;面孔端庄之中却又堆着笑容,竟是那么和蔼而可亲,看后恍有被携去苹果仙园之感,仿佛己身已不复存在,惟有精魂浮游于那缥缈的晴空。这些孩子当中,有的白皙而丰满,有的棕褐而窈窕;但却个个欢欣愉快,天真烂漫,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尽管她们显然全都受过极高超和认真的训练。每个跳步,每个转动,仿佛都是出之于对生命的喜悦而就在此时此地即兴编成的──舞蹈对于她们真是毫不费难,不论是演出还是排练。这里见不到蹑足欠步、装模作样的姿态,见不到徒耗体力、漫无目标的动作;眼前惟有节奏、音乐、光明、舒畅和(特别是)欢乐。笑与爱曾经帮助形成她们的舞姿;笑与爱此刻又正从她们的一张张笑脸中,从她们肢体的雪白而灵动的旋转中息息透出,光彩照人。
尽管她们无一不觉可爱,其中却有两人尤其引我注目。其一为她们中间个子最高,肤褐腰细的那个女孩,她的每种表情每个动作都可见出一种庄重然而火辣的热情。
舞蹈节目中有一出由她扮演一个美童的追求者,这个美童的每个动作,也都异常妩媚;而这场追逐──宛如点水蜻蜓之戏舞于睡莲之旁,或如暮春夜晚之向明月吐诉衷曲──表达了一缕摄人心魄的细细幽情。这个肤色棕褐的女猎手,情如火燎,实在是世间一切渴求的最奇妙不过的象征,深深地感动着人们的心。当我们从她身上看到她在追求她那情人时所流露的一腔迷惘激情,那种将得又止的夷犹神态,我们仿佛隐然窥见了那追逐奔流于整个世界并永远如斯的伟大神秘力量──如悲剧之从不衰歇,虽永劫而长葆芳馨。
另一个使我最迷恋不置的是身材倒数第二、发作浅棕、头着白花半月冠的俊美女神,短裙之上,绛英瓣瓣,衣衫动处,飘飘欲仙。她的妙舞已远远脱出儿童的境界。她那娇小的秀颅与腰肢之间处处都燃烧着律动的圣洁火焰;在她的一小段“独舞”中,她简直成了节奏的化身。快睹之下,恍若一团喜气骤从天降,并且登时凝聚在那里;而满台喜悦之声则洋洋乎盈耳。这时从台下也真地响起了一片??与啧啧之声,继而欢声雷动。
我看了看我那友人,他正在用指尖悄悄地从眼边拭泪。至于我自己,则氍毹之上几乎一片溟蒙,世间万物都顿觉可爱;仿佛经此飞仙用圣火一点,一切都已变得金光灿灿。
或许惟有上帝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这股力量,能够把喜悦带给我们这些枯竭的心田;惟有上帝知道她能把这力量保持多久!但是这个蹁跹的小爱神的身上却蕴蓄着那种为浓艳色调、优美乐曲、天风丽日以及某些伟大艺术珍品等等所同具的力量──足以把心灵从它的一切窒碍之中解脱出来,使之泛满喜悦。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文100篇》,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译者高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4张PPT)
观舞记
冰心
印度舞蹈欣赏
视频一
视频二
视频三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直到中世纪才最后定型的印度古典舞蹈,绝大部分是祭神舞,亦包括宫廷舞。宫廷舞蹈由祭神舞演变而来,成为统治阶级娱乐的一种方式。古典舞蹈共分四大舞派,即婆罗多舞(注:即卡拉玛表演的舞蹈)、卡塔利舞、卡塔卡利舞和曼尼普利舞。
关于印度舞蹈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当它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
作者介绍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视频介绍
课文重点字音
端凝
颦蹙
咿哑
静穆
粲然
嗔视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尽态极妍
本色当行
褶裙
yī yā
mù
níng
chēn
càn
pín cù
zhě
chì zhà
dāng háng
xiè
yán
课文重点词义
颦蹙
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嗔视
生气地看。
本色当行
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叱咤风云
形容威力极大。
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惊鸿
尽态极妍
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息息相通
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视频朗读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音频朗读
2.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再读课文,解决疑难
1.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1)“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开场时“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表示礼仪。
(3)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5)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6)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印度舞神“蛇舞”欣赏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光艳:
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
曼舞:
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神韵:
归纳:
他们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语言美
表现
舞蹈美
神态美
舞姿美
服饰美
外貌美
动作美
飞动的美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所以,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的。
精读品析,艺术升华
1.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假如……假如……假如……假如……” “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
( 排比 )
“如同一个婴儿” “她是一只雏凤” ……
( 比喻 )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斗擞龙蛇动”
( 引用 )
例:
2.本文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外,还可以从观众的反映侧面描写。课文那些方面可以说是侧面描写?
(1)四个“假如”一个“然而”
(2)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
(3)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4)“我实在描写不出……来包括了。”
赞美不尽。
说明观众看懂了表演。
说明观众已进入角色。
从侧面描从侧面描写了“这惊人的舞蹈”。
写了“这惊人的舞蹈”。
(5)“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
(6)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7)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以上从几个侧面烘托了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高超。
表现对表演者的谢意。
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惆怅。
议论优美舞蹈的源泉。
合作探究,比较鉴赏
《安塞腰鼓》与《观舞记》都是描写舞蹈的,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描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
3.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
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的是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
2.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安塞腰鼓》没有用侧面描写,《观舞记》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描写。
欣赏舞段,自我演练
观看杨丽萍的《雀之灵》后,请你也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观舞记”,抒写下你一时的感受。
《雀之灵》视频
帘幕慢慢拉开了,台上的灯光也慢慢亮了。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慢慢的可以看见杨丽萍娇嫩的身影,不!那不是杨丽萍,而是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她那身姿挥舞在我们面前。 音乐响起,她随着音乐开始跳舞了,她拎起那美丽的舞裙,开始飞一般疾转,它迎着晨曦,踏着露珠,轻梳羽翅,随风起舞。它展开缀着金色羽毛的雀尾,用舞蹈表现企盼吉祥、和平、幸福和欢乐的心声。它时而宁静伫立,时而飞旋身姿。它的美丽倩影,映衬在初升的太阳的圆形光环之中,那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
教师示例:
欣赏提高
《千手观音》视频
再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9.《观舞记》配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美,感受舞蹈中表现的生命与心灵的跃动。体会作者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盛情赞美。
【教学重点】
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各个方面的美,领会她们的舞蹈触动人心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卡拉玛
姐妹的舞蹈表达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印度民族文化背景,领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文字来表达这种美的感受?
二.文学常识
1.关于印度舞蹈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直到中世纪才最后定型的印度古典舞蹈,绝大部分是祭神舞,亦包括宫廷舞。宫廷舞蹈由祭神舞演变而来,成为统治阶级娱乐的一种方式。古典舞蹈共分四大舞派,即婆罗多舞(注:即卡拉玛表演的舞蹈)、卡塔利舞、卡塔卡利舞和曼尼普利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当它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
2.作者介绍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3.课文重点字音
咿哑yī yā 静穆 mù 端凝níng 嗔视chēn 粲然càn 颦蹙pín cù
褶裙zhě 尽态极妍yán 浑身解数xiè 本色当行 dāng háng
叱咤风云chì zhà
4.课文重点词义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嗔视:生气地看。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四.再读课文,解决疑难
1.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1)“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开场时“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表示礼仪。
(3)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5)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6)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印度舞神 ( file: / / / E:\\资料\\观舞记\\印度舞神:印度巨星Sridevi经典蛇舞.flv" \t "_parent )“ ( file: / / / E:\\资料\\观舞记\\印度舞神:印度巨星Sridevi经典蛇舞.flv" \t "_parent )蛇舞 ( file: / / / E:\\资料\\观舞记\\印度舞神:印度巨星Sridevi经典蛇舞.flv" \t "_parent )” ( file: / / / E:\\资料\\观舞记\\印度舞神:印度巨星Sridevi经典蛇舞.flv" \t "_parent )欣赏 ( file: / / / E:\\资料\\观舞记\\印度舞神:印度巨星Sridevi经典蛇舞.flv" \t "_parent )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
神韵: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归纳:他们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所以,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的。
五.精读品析,艺术升华
1.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例:
比喻:“如同一个婴儿” “她是一只雏凤” ……
排比:“假如……假如……假如……假如……” “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
引用:“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斗擞龙蛇动”
2.本文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外,还可以从观众的反映侧面描写。课文那些方面可以说是侧面描写?
(1)四个“假如”一个“然而”
从侧面描从侧面描写了“这惊人的舞蹈”。写了“这惊人的舞蹈”。
(2)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
说明观众已进入角色。
(3)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说明观众看懂了表演。
(4)“我实在描写不出……来包括了。”
赞美不尽。
(5)“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
议论优美舞蹈的源泉。
(6)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惆怅。
(7)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表现对表演者的谢意。
以上从几个侧面烘托了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高超。
六.合作探究,比较鉴赏
《安塞腰鼓》与《观舞记》都是描写舞蹈的,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描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
3.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的是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
2.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安塞腰鼓》没有用侧面描写,《观舞记》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描写。
七.欣赏舞段,自我演练
观看杨丽萍的《雀之灵》后,请你也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观舞记”,抒写下你一时的感受。
教师示例:帘幕慢慢拉开了,台上的灯光也慢慢亮了。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慢慢的可以看见杨丽萍娇嫩的身影,不!那不是杨丽萍,而是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她那身姿挥舞在我们面前。
音乐响起,她随着音乐开始跳舞了,她拎起那美丽的舞裙,开始飞一般疾转,它迎着晨曦,踏着露珠,轻梳羽翅,随风起舞。它展开缀着金色羽毛的雀尾,用舞蹈表现企盼吉祥、和平、幸福和欢乐的心声。它时而宁静伫立,时而飞旋身姿。它的美丽倩影,映衬在初升的太阳的圆形光环之中,那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
八.欣赏提高
欣赏《千手观音》
【板 书】
装扮美
舞姿美 视觉享受
神韵美
表现人、神、万物 心灵震撼
飞动的美
动作美
外貌美
服饰美
舞姿美
神态美
舞蹈美
表现
语言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9.《观舞记》配套精品练习
双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嗔视(chēn) 雏凤(chú) 浑身解数(jiě)
B、咿哑(yǎ) 静穆(mù) 叱咤风云(chà)
C、惆怅(chóu) 游说(shuō) 花鬘斗薮(màn)
D、粲然(càn) 颦蹙(cù) 尽态极妍(yá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盛意 赞叹 友谊 感谢
B、禽兽 静穆 模拟 帘幕
C、眉宇 绚丽 旋舞 耀眼
D、气氛 蠕动 绘画 合掌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B、斗薮:摇动,振落
C、息息相通:互通消息
D、惆怅:伤感,失意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B、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C、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D、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
5、选词填空:
⑴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
A、描写 B、描绘 C、点染 D、模拟
⑵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
A、轻松 B、轻快 C、轻盈 D、轻捷
⑶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地一闪!( )
A、光亮 B、明亮 C、光艳 D、明艳
⑷ 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 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
A、吸收 B、汲取 C、吸取 D、吮吸
6.文学常识填空:
《观舞记》的作者是________ ,她的原名是________ ,她是我国________代著名作家和________ ,上学期我们学过她的诗《 ________ 》。
能力提高
故乡的戏台
①村里的戏台建于何年已不得而知,戏台的建筑因为时间久了,也早褪去了灿烂的光泽。整个戏台都是用木板搭的,木板下面有坚实的木头支撑着,我小时候就时常在那里和伙伴玩捉迷藏。
②每年看戏多半是在正月里,刚过完年大家都有空闲的时光。或者是谁家老人过寿,其儿女为了庆祝;又或者是村里为了庆祝什么活动,也会请上戏班子。小时候,我非常期待戏班子的到来,那几天村里所有的人脸上都挂满笑容。戏班子里的人要轮流到村里的人家去吃饭,大家都拿出最好的菜来款待客人。大人们聚在一起打牌闲聊,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拿零钱去买小吃。
③天色渐暗,戏台上的灯火已通透明亮,开戏前锣鼓要敲上几分钟。这时候,大家都找寻到自己的座位,台下的欢笑声止住,等待着戏的开场。那时的我听不懂他们的唱腔,也不知戏文所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只是安静地坐在那儿,看着生、旦唱着戏文,走着碎步,舞动着水袖轻衫,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我都觉得可亲,却又如同在烟雾云海里。
④花旦在戏台上轻歌曼舞,兰花指纤细修长,俏眼眸也是摄人心魄。小生圆润的唱腔真真切切流入每个人的心扉,划开静夜天空里所有黑暗的角落。他们都是戏中的人,不时地更换着角色,演绎着别人的悲欢离合。我往往在戏剧的高潮段落眼皮发沉,在父亲的怀里模糊地入睡。我陶醉在自己的梦里,不知道戏中情节的起落沉浮,不明白人间的炎凉世态。任月光从檐角洒落,我只是贪恋着亲情的温暖,贪恋着单纯的快乐。
⑤我被父亲唤醒,戏也刚结束。夜色已深,彼此都有倦意,只有清冷的月光照亮每一个路人的归程。他们走在深深浅浅的山路上,已没有了来时那样的兴致,话语也少了许多。也许他们还沉浸在戏中,也许他们心里还记挂着家里琐碎的俗事,也许他们只想回去蒙头大睡。这些在夜晚行走的人,就如同流动的水墨画,给那些委婉的剧情平添了一些多彩的色调,也给乡村的夜色平添了几许动人的风景。
⑥现在,我不知道那黄泥土建筑的墙壁是否早已损落,不知道雕栏玉砌的戏台是否已褪去了曾经的风华。但是我知道每年山村依然会请来戏班子唱戏。那些演员们依旧过着漂泊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粉墨登台,在古老的村庄低吟浅唱。
⑦中国传统戏曲已然走过了它的辉煌与鼎盛。但是,戏台上轻歌曼舞所寄寓的优雅与从容,戏台下所展露的抒情与愉悦,生生不息了许多个年代。谁还会知道戏曲可以舒缓山村古老而疲惫的身躯?谁还会知道戏曲可以慰藉许多躁动而怅惘的心灵?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节)
7.文章以“村里的戏台建于何年已不得而知”开篇,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说,自己小时候不懂戏却非常期待戏班子到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因看戏而夜晚行走的人给乡村的夜色平添了几许动人的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修辞用得好,找出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以两个反问句收束,你对这两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观舞记》中对卡拉马姐妹的表演着墨较多,但本文却对戏剧的表演写的很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B
5、⑴ C ⑵ D ⑶ C ⑷ A
6、冰心 谢婉莹 现代 诗人 荷叶 母亲
7.开篇写不知戏台建于何年,突出了看戏习俗和戏剧文化的历史悠长。
8.戏班子的到来让村里所有人的脸上挂满笑容,也让作者感觉是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候。9.夜晚看戏成为村里人独特的一种生活方式,为村里人的生活增添了无尽情趣,因而因看戏而夜晚行走的人的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
10.写夜晚看戏回家的人,用“就如同流动的水墨画”,鲜明的比喻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小生的唱腔,用“划开静夜天空里所有黑暗的角落”,以夸张的方式写出了演员的唱腔字正腔圆,富有穿透力。
11.第一个问句指出当今戏曲文化的现状,第二个问句揭示戏曲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的影响,两个问句醒人耳目,发人深思,深刻揭示了文章主题。
12.本文以“故乡的戏台”为题,题目的核心是“戏台”,所以作者围绕“看戏”展开相关的人和事,戏台上的演员表演只是所写内容的一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