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8个生字,读准“乘、笼”2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清明上河图》挂图。
2.制作课件,搜集《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实践对比,激发兴趣
1.实践激趣:(学生拿出图画纸)现在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出你所能画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你可以自己设计。(学生画画)在这张长25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大家最多画清楚了四五个人,那么依此类推,在一张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纸上最多也就能画100多个人物。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样的纸上画了好几百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你们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3.微课演示:《清明上河图》画面,让学生欣赏。
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出示此图的相关资料)
操作指导:亲身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感受,引起更强烈的兴趣,所以这个环节要注意让学生动手画画,再结合观看微课和课前预习展开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活动1 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方法。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这幅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我们学习本课时,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2.课件出示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与课文插图相符合的段落。
活动2 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学完成活动卡的内容。
活动内容 搜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相关知识。
画名
年代
作者
大小
2.交流自学内容。
(1)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张择端画的。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画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2)思考:说说自己在读文后知道了什么。
预设:《清明上河图》早已名扬中外,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活动3 合作学习,交流品悟
1.课件出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著名的画,动笔画一画,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的内容。
活动内容 搜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相关知识。
画面内容 人物 街市 桥北头的情景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历史价值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习第2自然段: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从画面中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并补充文中省略的人物,深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句话的含义,了解张择端完成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
(2)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本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这一词语,我们一边看图一边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来描述。品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个句子,深入体会“一寸”“黄豆那么大”的具体含义,可以借助实物来理解,从而体会画面内容的丰富,张择端画技的高超。
(3)学习第4、5自然段,说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生动地朗读这两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这句话的意思。(板书:人多、行业多 街市热闹非凡)
3.回顾全文:欣赏了这样一幅传神的画,读了这么生动的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体会这幅著名的画的魅力。(板书:历史价值 再现历史情景 高超绘画技艺 传世杰作 艺术瑰宝)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课中可巡视加以指点。
板块三 单元回顾,拓展延伸
1.体会情感。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畅谈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2.回顾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了解了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欣赏了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赵州桥;了解了张择端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3.布置作业,拓展知识。
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今天的作业是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以备展示课的时候我们进行展示和交流。
操作指导: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相同之处,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起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体现以下两方面: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文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自读课文,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散信息,并将个体的读文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2~4自然段。让学生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把看到的、读到的和大家交流。画面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情景,学生边读文边看图,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好几百个”“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面中捕捉到了传神的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文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