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22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22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13:5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提出中论)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二、小组合作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2、层次与层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怎样认识本文的结构形式?
4、 列出本文的提纲。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归纳内容)
概括层意,列写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①(“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阶段。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可以分为两层)
③(“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 /
全文(六个)层次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层进
总 分 总
解决问题
层进



/
/
//
///
//
咦,石块可以砸碎蚌壳!?
试试。嗨!
果然能砸碎
这一次砸不碎了,
为什么?!
哇,
确实能砸碎!
据文章的内容与思路(结构)重新给漫画排序
咦,石块可以砸碎蚌壳!?
试试。嗨!
果然能砸碎
这一次砸不碎了,
为什么?!
哇,
确实能砸碎!
产生思想(一阶段)
实践检验
有时失败(反复)
最终成功(二阶段)
四、学习本文结构安排
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见课本P112)
这就是: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文章结构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改变这种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模式。尽管文章大体结构相同,但具体的文章却一篇一个样,这就是古人说的“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道理。这一道理告诉我们,阅读议论文就要善于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及层次出发,去追溯文章中的那个“大体”;写作议论文,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大体”的构架去安排文章的内容。因此,认识和掌握“大体”,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常见结构的运用
请分析两篇2011广州市一模考试例文,分析其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
【广州3号文】 多走一步
“复杂的问题难以解决,往往要在简单的问题上多走一步来找到方法。如果每个常规的数学问题都得到进一步的思考,那么世界上就没有难题了!欧拉、莱布尼茨和爱因斯坦,就是比一般的数学家多走了一步。”不仅数学如此,做学问、做生意乃至做大事业,都体现着这朴实的圭臬:多走一步,靠近成功。
深谙此道的企业就在我们身边。几年前,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报业同行的的崛起,《广州日报》发行量第一的位置已岌岌可危;偌今天它不但保持着一骑当先,而且颇有绝尘之势,秘诀就是它改变了版面的大小:原本平摊占满整张公办桌的报纸,变得可以捧在手上,便携的特性显然为它吸引了更多忠实读者。为消费者多考虑一点、多改变一点,往往使企业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樱花”的终身配送油烟网还是“必胜宅急送”的保温箱,都是多走一步的营销榜样。
当然,比别人多走一步带来的不止是利润。放眼二十世纪中华艺坛,在两位中流砥柱令人印象深刻——徐悲鸿和林风眠。他们学贯中西,对传统中国画领会纯熟,研习西方油画更是青出于蓝。然而他们最伟大的创举莫过于进行了小小的实验:将油画的光、色结合到中国画的写意之中。当年看似简单的一小步,至今仍在引领着华人艺术创作的潮流。
更不用说哲学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生物学上巴氏消毒法的发明……我们耳熟能详的绝妙创造,往往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多走了一步。就像四个碱基拼成了人类无数种可能,多尝试一种拼法你就会见证新的奇迹。
多走一步,必须把握前进的方向。“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诗人的话既是鼓励也是忠告。倘若我们没有留心下一步的落点,很可能会是南辕北辙——法国的马其诺防线难道不是当时最坚固的工事吗?可惜它最终也未能等到德国人的正面侵袭。多走一步,需要勇气与智慧。原地踏步不可能给人领先的机会,命运的转折要由自己创造——马文盖伊不正是走到了别人不屑的鼓手位置,才开启了他让人惊叹的巨星生涯吗?
多走一步,也许他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也许你的梦想就触手可及。
【评语】:24+24+10=58。本文取材广泛,信手拈来而恰到好处,文章结构紧凑,层层递进,中心突出。从物质利益到艺术价值,广泛涉及现实生活的多个方面,最后论述如何“多走一步”。文章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内容项评24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表达项评24分;立意深刻而富有新意,发展等级评10分。
(东莞2号文 ) 多走一 步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多走一步。多走一步,心中的星辰也许会变得明亮;多走一步,也许迷宫的出口就在转角;多走一步,也许在不经意间你便打开了生活给你的宝藏。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每天清晨提前五分钟的闹铃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每次训练的提前热身,最后离场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每个空闲时刻的充分利用,毫不放过,是比别人多走一步。而这些,若想要长期坚持,就必须具备一份坚毅,一份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决心与恒心。而这每多走的一步,一旦积累起来,就能助你走向成功。
多走一步,不仅需要汗水的付出,更需要讲求智慧。因为多走一步,并非蛮干,而是巧干。多走一步,我们需要分析清楚自己的缺点,如此的一步方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否则,极可能南辕北辙。多走一步,我们需要辨清前方的路况,正如打仗作战,必先探清敌军行动方可布置战术,盲目地多走一步,只会让自己陷入雷区。用心思考,带上智慧烙印的每一小步才会汇成江河奔流入海。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多走一步,是在为未来付出。哈佛大学图书馆中有这样的一条训言:“今天不走,明天要跑。”而哈佛大学中的学生都十分勤奋,都走出不为人知的每一小步。从凌晨四点的座无虚席,到除100间图书馆外的其它“另类图书馆”。正因为哈佛人有为未来付出的远见,愿意比别人多走一步,才决定了哈佛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
多走一步,铸就成功。“全能士兵”何祥美,用他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多走一步的威力。“当兵就要当能打仗的兵。”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投身于海陆空三栖作战的学习中去。在刻苦训练之余,阅读了大量书籍,提升知识实力。终于,他从“枪王”到“全能特种兵”,上山下海,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他所多走的每一步,都给他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多走一步吧,坚持每天多付出几分汗水,坚持在每走一步前用心思考,想到自己正为未来付出着,多走一步,何乐而不为呢?
一、联系全文,理解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含义及作用。
首先标题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作用:标题准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其次这篇文中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标题用语通俗易懂,便于阅读理解;
再者,用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深思
重点问题探究
二、 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三、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反复”?
答: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
答:2、第二次飞跃特别重要是因为:一、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答: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请以文中基本观点为论点,用实际例子证明: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3、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4、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5、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6、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8、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7、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