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地理
鲁教版
选择性必修3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素养解读 1.结合资料,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及环境管理的手段和制度。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环境法律法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3.结合资料,说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
逐点探究(一)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必备基础]
1.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三大政策 目的
预防为主,____结合 防止环境问题产生和恶化,维持 平衡、保护人体健康、保证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
谁污染,谁治理 明确治理 ,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排污者积极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并加强管理和 改造
强化环境____ 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倾向,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问题
防治
生态
责任
技术
管理
2.环境管理的手段和制度
(1)五种主要手段: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
(2)“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制度。
3.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排污收费
污染集中控制
[关键能力]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应当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环保部门积极配合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应当在各级党校开设环保培训课,对领导干部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需要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营造珍爱环境的良好氛围 环境教育不只是个被动的自然学习过程,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者能够将学习到的环境知识纳入他们的个人经验中,进而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 新闻媒体是人们获得环保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环保信息和知识的获得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其次为报刊杂志、互联网,再次为同事朋友议论、街头或小区宣传栏、学校教育
加强法律约束力,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教育手段,但是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更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养成
续表
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社会环境权益的扩展是提高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意识,就是把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通过使人们获得更多和更大的环境权益,来增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关注和行动
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与公众的个体行为相比,社会团体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形式,在宣传教育广大民众、推进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利用一切信息载体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续表
[学科素养]
材料一 2021年2月27日从安徽省住建厅官网获悉,《2021年全省城市管理监督执法工作要点》正式印发,安徽要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加强合肥、铜陵两个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巩固示范成果,总结推广示范经验。以示范带动全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其他14个地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
材料二 2021年4月21日上午,云南大理州召开2021年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推进工作视频会议,全面总结“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全面安排2021年任务,深入分析洱海保护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奋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再出发,守好洱海再启程。
[思考探究]
1.说明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材料一反映的是城市垃圾污染问题。材料二反映的是生态破坏问题。
2.分析洱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
提示:乱砍滥伐,破坏植被;乱搭乱建,违规开发;矿产开发,破坏山体;工业排污,污染水体;环保意识淡薄,整治力度不够等。
3.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说出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训练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据此完成1~2题。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境评价的范围包括 ( )
①重大工程建设 ②区域开发 ③政府规划 ④防止不利于环境事件的发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__政策。( )
A.预防为主 B.“三同步”
C.强化环境管理 D.“三统一”
解析:第1题,防止不利于环境事件的发生属于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不是其评价的范围。第2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政策。
答案:1.D 2.A
我国已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环境管理原则和制度。据此回答3~4题。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属于我国 ( )
A.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B.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C.环境管理制度 D.环境管理政策
4.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贯彻了 ( )
A.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B.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D.先污染后治理原则
解析:第3题,注意弄清环保的基本方针及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制度、政策的区别与联系。题干的叙述属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的,简称32字方针。第4题,建污水处理厂属于源头治理,防止污水的产生和污染。
答案:3.A 4.C
逐点探究(二) 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成效与生态文明建设
[必备基础]
1.环保措施和成效
措施 成效
环境 污染 治理 发布实施《 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 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 、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 ,大部分地区 质量和主要江河 质量逐步好转
生态 环境 保护 逐步健全 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 、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 草场植被逐步得到恢复, 、土地沙化面积逐步减少,典型生态系统和 得到有效保护
大气污染
二氧化硫
下降
空气
水域环境
主体功能区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水土流失
2.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背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巨大的 损失,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际形象和 。
(2)目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人与自然的 。
经济
对外贸易
绿色
和谐共生
(4)主要措施
角度 措施体现
思想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生态 的观念
政策 从 和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管理 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行动 动员 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国家安全
全社会
[关键能力]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思考方向 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设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转型或发展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续表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生态文明
(1)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3)具体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目标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更新资源的方向转变 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环境污染的治理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低能耗、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保护 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止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生活方式
[学科素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要求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思考探究]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怎样的发展理念?
提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3.实现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什么?
提示: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训练评价]
[典题例析]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
[答案] (1)C (2)B (3)C
[对点训练]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据此完成1~2题。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 )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B.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
安徽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内区域总面积为21 233.32 km2,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3大类16个片区。据此回答3~4题。
3.皖西山地生态屏障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屏障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
①水源涵养 ②水土保持 ③防风固沙
④生物多样性维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第2题,山区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大地下水的开采,易产生地面沉降问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小,加剧洪涝灾害;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适当改造传统工业。
答案:1.C 2.A
4.下列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态保护红线所固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
B.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区域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
C.生态保护红线圈定的区域不能进行任何人类活动
D.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解析:第3题,安徽省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防风固沙是荒漠化地区植树造林的生态功能,D正确。第4题,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而并非不能进行所有人类活动,C符合题意。
答案:3.D 4.C
[体系构建]
[学以致用]
1.《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规划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
“一淀”:即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华北之肾”功能。主要措施如下:
①搬迁:将过于靠近湿地的企业、住宅等进行搬迁,留出保护地带。
②清淤:清理已经污染的淤泥,增加水深,增加水体容量,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质。
③治河:治理河流污染,增强水体流动能力。
④补水:从上游水库调水、南水北调等,使得水面更广、水质更清。
⑤管理:严格管理,严控污水排放,减少人为破坏。
“三带”:即建设环白洋淀绿化带、环起步区绿化带、环新区绿化带。
“九片”:即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九片大型森林斑块。
“多廊”:即沿新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多条绿色生态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
请思考:
(1)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白洋淀成为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洼地的主要原因。
提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水补给(降水)季节变化大;注入白洋淀的河流众多,水源较充足。
(2)结合材料,请你提出雄安新区建设中对白洋淀水环境保护的三项措施。
提示: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企业排放(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减少污染排放量);加强全流域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法规,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
2.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治理、沿岸景观工程修建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请思考: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提示: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