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
教学目标
1.理解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变温动物的概念;了解其它的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起源,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了解其它两栖动物的基础上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青蛙生活环境,生殖发育视频的观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本章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纲的主要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学生掌握两栖纲主要特征的基础,这两部分知识都有助于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两个适应性的观点。所以,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及纲的主要特征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过程
二、第一课时
(一)引言:
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当学生答出鱼纲的主要特征后,出示青蛙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该动物的名称,并说出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学生答出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后,(若不知属于哪一类,教师告诉学生。)告诉学生我们将以青蛙为例了解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由此引出本章的课题。
(二)新课:
青蛙
(1)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食性
关于这部分教学可以先给学生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②青蛙以什么为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出这样两个问题。当学生答出后,给学生展示青蛙的生境图(条件好的学校可给学生放青蛙生活环境及捕食的录像),最后教师小结学生讨论的情况,概括出青蛙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它主要以一些农业害虫为食,每只青蛙每天要吃掉60多只害虫。青蛙为何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捕食那么多的害虫呢?这是与它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分不开。
(2)外部形态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组,观察活的青蛙的外部形态,注意与鱼比较,提出思考题。分组观察讨论后,填写观察记录,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a.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此道思考题要回答好,就要结合青蛙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境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让学生观察。之后,再观察活青蛙的体色,想想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b.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c.青蛙的皮肤有何作用?若将青蛙放在干燥处或把皮肤涂上油脂,有何现象?为什么?d.青蛙有哪些形态特点比鲫鱼复杂高等?
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关于第二道思考题,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并完成以下观察实验记录表:
通过观察分析可知:皮肤具有呼吸的作用,若皮肤干燥或涂上油脂,皮肤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了,这样青蛙就会死亡。青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发达,眼和耳感觉敏锐,又有鼻孔,这样使青蛙能适应在陆地生活,另外青蛙有比鱼的偶鳍更进化的运动器官——四肢。它的四肢分节,这样不仅可较好地支持身体,而且在陆地上运动能比较灵活,显然它的四肢比鱼的偶鳍要复杂高等。
关于蛙眼对活动的目标有反应,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来证实。在盖有细铁纱的玻璃缸内放进饥饿的青蛙,再放进几只活苍蝇或飞虫,观察它跃起捕食的情况,(也可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或小昆虫在青蛙眼前晃动,青蛙也会跃起捕食,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细线上苍蝇不晃动,它就不会捕食。)借助蛙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点“电子蛙眼”这样的仿生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
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进行小结,从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四肢等方面归纳出与青蛙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3)结构和生理
这部分知识可利用青蛙分层剪贴图,组织学生分组用边解剖、边观察、边讨论的方法来学习。
①呼吸系统
对照青蛙的剪贴图,找到心脏两旁的2个囊状的肺,用细玻璃管插入青蛙的喉部,向管里吹气,使肺膨胀起来,仔细观察肺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a.肺是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下的结构。b.蛙的肺能完全满足陆地上生活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答出:蛙具有了肺,显然能用肺呼吸了,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呼吸系统具有肺是对陆生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蛙的肺结构简单、原始,仅靠肺呼吸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还必需皮肤辅助呼吸。
蛙由于出现了肺,使它具有了肺循环的循环途径,这样使它能适应陆地生活,但它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在冬季比较冷的时候,要进行冬眠,以度过寒冷的季节。它显然是变温动物,可以让学生从循环系统的特点来分析它为什么是变温动物。引导学生答出:蛙的循环系统虽然比鱼复杂、高等,但它只有一个心室,有一部分混合血,这种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这样就导致蛙的循环系统的机能还很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不仅与循环系统的结构有关,还与它的呼吸系统(主要是肺)的结构有关,此外还与它身体表面没有羽毛和皮毛等专门的保温结构有关。
③消化系统
蛙的口腔宽大、上颌和口腔上方有细齿,舌倒生较长,表面有粘液,能从口腔翻出,能快速准确捕捉到昆虫;胃呈袋状,能容纳较多食物,所以,青蛙有惊人的捕食能力,每天能捕捉大量的害虫,成为农田的卫士。(可以把蛙的胃解剖开,进一步了解它的食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青蛙捕虫的录像。
教师对青蛙适于捕食活昆虫的消化系统特点进行小结,重点突出口腔、舌及胃的特点。青蛙能在复杂的陆地上生活,还与它的神经系统有关。
(4)生殖和发育
①可以让学生观察蛙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或挂图,提出以下思考题:a.青蛙在生殖时,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b.青蛙在进行发育时,幼体和成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c.从生殖和发育特点看,为什么说蛙还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可能都看到过水中的蛙卵,对青蛙的幼体蝌蚪也比较熟悉,所以能比较容易回答问题。蛙是体外受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这些都是它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摆脱水,只能是水陆两栖的动物。
②变态发育
放录像,由学生讲述他曾观察过蝌蚪与蛙的不同特点来讨论学习蛙的变态发育。
青蛙在春季生殖时,常出现雌雄蛙抱对的现象,这时雄蛙排出的精子与雌蛙排到水中的卵细胞受精,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就发育成了蝌蚪,刚孵化出的蝌蚪用外鳃呼吸,进一步发育,外鳃被内鳃取代,它的心脏分为一心房一心室,只有一条循环途径,所以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很像鱼,到发育成蛙后,尾和内鳃消失,形成肺,长出四肢,心脏分为二心房一心室,有两条循环路线。所以,青蛙的发育也是变态发育。从这里可以看出,青蛙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动物。最后,教师对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简要小结。
2.其他两栖动物
于这部分教学利用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重点介绍蟾蜍和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主要的形态特点。
(1)蟾蜍
学生对蟾蜍比较熟悉,但可能会有些同学觉得它身上长了许多疙瘩,就认为它是有害的。其实,它是有益动物,它眼睛后的大毒腺,能产生毒液,这毒液是制中药蟾酥的原料,此外它能捕食害虫,对人类有益。它的生活环境怎样,可由学生讨论后得出。
(2)大鲵(又称娃娃鱼)
让学生观察大鲵的录像或挂图,使学生了解它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体型较大,是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学生了解了以上的两栖动物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陆生,少数成体水生,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可辅助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三)复习巩固:
1.有人说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因此称它为两栖动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2.从青蛙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分析青蛙为何是变温动物?
【板书设计 】
第八章 两栖纲
一、青蛙:
1.生活习性:水陆两栖,捕食害虫。
2.外部形态:保护色,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有感觉器官,后肢发达,趾间有蹼。
3.结构和生理:
(1)消化系统:口腔(舌倒生、较长、有粘液)、食道、胃、肠、泄殖腔孔。
2)呼吸系统:肺(皮肤辅助呼吸)。
3)循环系统: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两条循环途径。
4.生殖和发育: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二、其他两栖动物:蟾蜍、大鲵。
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幼体水生、鳃呼吸;成体多数陆生、少数水生,一般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