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2)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能说出动物和植物的几大类群。 教具 动物分类图表 植物分类图表
能力 小组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的一定特征进行分类; 能有条理的回答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情感 能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敢于在组内和班级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 尝试给动物和植物分类
难点 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板书本节课课题:生物的分类(第2课时)。 二、进入新授 活动一:教师分别展示各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动物脊椎的有无有个初步概念。 活动二:给动物初步分类 1.教师展示动物的图片和表格,引导学生从表格上分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脊椎的有无)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初步完成上述的动物分类。 3.对于脊椎动物的中的分类进行精讲:学生回答结合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思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的排序有哪些规律可寻——从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 4.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参看教材,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了解和记忆。 5.知识巩固:邀请学生代表进行白板动画填图,巩固所学知识。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活动三:给植物分类 1.尝试给以下植物进行分类。 2.引导同学按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1)种子植物分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分成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2)植物类群从高等到低等的顺序。 3.动画填图,巩固知识。 活动四:学习方法知识拓展 1.小组成员将自己刚才动物分类的表格和植物分类的图表进行比较,说说更喜欢哪一种分类表达形式?为什么呢? 2.展示不同的分类表达图示,进行方法拓展。 活动五:本节课知识练习 学生自主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点评。 学生可以一边看,一边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观察其脊椎的有无。 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将图片上的动物初步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对脊椎动物进行细分。 学生能深入探究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的排序的规律。 通过自主完成和小组合作讨论,对无脊椎动物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其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完成表格。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其自信的同时,有利于全体同学学习认知。 学生先辨识图上植物名称,然后利用所学知识,依据表格中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 深入学习植物分类的依据和规律,集体参与。 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进行细致反思,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不同的图表,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巩固所学,举一反三。
板书提纲 生物的分类(第2课时) 动物的分类 脊柱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依据脊柱的有无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植物的分类 种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依据有无种子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