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纸的发明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创、存”等9个生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伟、录”等11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学习蔡伦善于观察发现和探索的精神,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纸的资料。
学生准备:1.查找纸的相关资料。
2.准备不同类型的纸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我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发明吗?(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2.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用途的纸。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纸的发明过程的文章——《纸的发明》,看看我们又会有什么收获。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纸的发明)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就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操作指导:课前的导入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吸引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
2.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3.标出小节号,并作读后感悟的批注。
4.想想文中写了纸的什么故事。
活动2 预习反馈
1.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形声字结构特点:创 伦 洲 蔡
熟字带生字:劳——捞 区——欧 土——社
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洲”“社”“创”是翘舌音;“蔡”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的字音,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活动3 指导书写
1.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录:上下结构。下部不是“水”,是“”,最后一笔是捺。
洲:左右结构。右部第一笔是点,第二笔是竖撇,竖撇和后面的两竖间距要均匀。
社:部首是“礻”,不是“衤”。
2.学生练写一遍生字。
3.指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与同桌说一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给出学习方法的提示,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针对性指导。注意重点指导“录”“洲”两个字。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活动1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里具体讲到了纸的发明?其他段落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2自然段:写没有纸时,人们是怎样记录文字的。
第3自然段:写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但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第4自然段:写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且传承到了现在。
第5自然段:写了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活动2 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或词组,想一想:在每一个时间段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第一题,照样子抓住关键字词填一填。
2.交流:
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发明纸,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写在竹片、木片上,后来又写在帛上。
汉代:人们在方絮和麻纸上写字;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传承下来。
后来:传到全世界。
操作指导:学会提取信息很重要,教学时注意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静心默读,圈画内容要点,再根据圈出的要点,练习用连贯的话表达出来,从而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为深入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
板块四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引导:让学生抓住“贡献”体会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作用。同学们,请你关注这句话中的词语“之一”,你想到了什么?对,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思考:你还了解哪几项发明?有什么感触?
预设:
生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生2: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各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操作指导:理解关键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之一。本环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贡献”“之一”等词语进行理解,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及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产生探究造纸历程的兴趣。布置的“朗读课文”与“查找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两项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可根据情况任意选择。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示,概述内容。
2.导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述,我们了解了造纸术发明以前和西汉时代造纸术的一些情况,那么,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最后是怎么被传承下来并影响全世界的呢?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继续探求造纸术的发明。
操作指导:此环节教师要辅助学生利用图示概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用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快速走进文本,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 合作交流,了解纸的发明历程
活动1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1.小组合作,研读第2~4自然段,思考:关于纸,你知道些什么?画出关键语句,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2.交流,相机教学。
(1)发明纸之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的?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2)出示课件:
欣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欣赏竹简;介绍帛,欣赏帛书。
(3)说一说:你觉得这些记录方式怎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①费时费力。用铸刻的方法要花费很多时间,效率很低。
②不好携带。不管是龟甲、兽骨,还是竹片、木片,都太笨重了。(认识成语“学富五车”)
③太昂贵。帛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
3.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方法虽然能记录事情,但是不方便,不普及。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轻便的、能普及的书写材料——纸,就这样诞生了。
4.学生借助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活动2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的内容。
活动内容 阅读课文,找找相关句子,了解蔡伦造纸的过程,对比其他方式,找到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摘抄表示蔡伦造纸过程的关键词
蔡伦造纸的优点
写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 2.( ) 3.( ) 4.( )
2.汇报交流。
(1)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2)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出的纸,有以下几个优点(板书:①轻便、好用;②原料容易得到;③可以大量制造;④价格便宜,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用上“因为……所以……”或“……由于……”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3.三读课文,画出蔡伦造纸的句子,圈出动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1)(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来晒干(成纸)(这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2)原料容易得到:树皮、麻头、破布等。
操作指导:多种形式读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围绕“纸是怎么发明的”这个话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研读、品读课文,理解关键词,感受造纸术的伟大;抓住关键语句了解造纸术能传承的原因。另外,可以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水到渠成地体会到蔡伦的发明是很了不起的,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 深化内涵,感受造纸术
活动1 指读课文,深化内涵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2.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3.师补充:中国造纸术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推动了欧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发展。(板书:传承 流传 影响)
4.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到自豪)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自豪之感。
活动2 推荐阅读,感受力量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奇妙的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等,去了解伟大的中国发明,感受中国力量。
操作指导: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此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正是时候,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到有关造纸的知识,了解纸的发明历程,然后研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句去了解这些内容,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要放手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思考,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获得提升,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教师恰到好处地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课堂要具有浓浓语文味的目标。
指读、默读、研读、品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的运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情的升华都水到渠成,这才是语文课润物无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