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标要求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等内容,重点围绕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及探究精神,使学生学会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认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了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策略
教法:讨论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问题解决较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启发引导 小组讨论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课件、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看视频,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播放视频:新闻报道——南极旅游受热捧 环保问题引争议。组织学生发言,概括无人定居暖季旅游出行路线地球上还有一个区域和这里极为相似,在哪里?(北极地区)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地图上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由行,一睹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既环保又长见识哦!【板书】第五节 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 观看视频,了解1.南极大陆,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2.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3月,寒季4-10月。旅游季为暖季,每月亮点:11月冰块破裂企鹅求偶;12-1月最温暖,白昼最长,最主要的南极客潮;2-3月观赏鲸的最佳时期,企鹅幼鸟长羽毛。3.阿根廷智利出发,乘飞机或者船到达南极;或从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出发,乘船到南极罗斯海登陆。 通过视频播放,知道南极旅游的相关内容,了解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提高学习极地地区的兴趣。
学习新课一、位置与范围 旅行前首先要做什么准备?明确目的地在哪里,即地理位置。讲授范围: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南极地区指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地区。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读图,在北极地区图中填出北冰洋、格陵兰岛、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南极地区图中填出南极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组讨论(一)判断方向:三个大洲分别位于北冰洋的什么方向?三个大洋分别位于南极洲的什么方向?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读图描述两个地区的纬度位置。看看两个地区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大洲大洋的分布。从中国上海出发前往极地地区,设计出行时间和路线。 设计路线,买票。小组讨论交流:方向纬线为圆圈,经线为放射状直线,所有的经线都穿过。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朝南;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朝北。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面向北极逆时针方向,面向南极顺时针方向。纬度位置主要位于极圈以内,为寒带或者高纬度。海陆位置。北极地区三洲围一洋;南极地区三洋围一洲。记忆方法:时间和路线南极地区:12-2月出行,暖季,白昼时间长,先坐飞机到北美洲或者欧洲北部国家。北极地区:6-8月出行,暖季,白昼时间长,先坐飞机到南美洲或者大洋洲南部国家。 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意识和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提高地理表达能力。路线和时间的讨论,呼应了视频的内容,也是对海陆和纬度位置的加深理解和应用。
二、独特的自然环境 承转: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就是太空旅行,地上最难的事就是叩访南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请观看视频“南极科考队员的衣食住行”,你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了解?播放视频组织学生发言交流归纳:冰雪世界、海上浮冰广布,气候极寒展示图片:了解海上浮冰是怎么产生的?(气温极低)为什么对航海造成巨大的威胁?展示材料,“南极气候特点”,概括南极气候特征。展示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气温对比”图, 小组讨论(二)比较两极地地区气温有何异同? 分析原因?指导读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和部分大洲平均海拔图,归纳南极洲的地形特征。小结:纬度位置高,气候寒冷,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承转: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没有动物呢?展示图片:独特的野生动物南北两极地区:海洋中的海豹北极动物:北极熊(代表动物)、北极狐、海象南极动物:企鹅(代表动物)、磷虾启发提问:极地动物有哪些特点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极地动物面临的威胁是什么?如何保护极地动物?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1.危险的浮冰。2. 气温极低:年均温-25℃以下,最低-89℃。3.穿什么:保暖最重要,防寒服、保暖靴、帽子、墨镜、口罩、手套、面巾,全副武装。4. 吃什么:大部分时间在路上,吃早晚两顿饭和干粮。科考站食物较丰富。5. 住在哪:上下铺、隔光帘、电热毯6. 怎么走:雪地车与雪橇齐上阵,时速10-15公里,从中山站到昆仑站要20天。科考走路,雪地松软、穿衣厚重,行走费力。海上浮冰威胁大的原因:位置不容易预测,浮冰的大小形状也非常不好确认。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讨论并发言:同:气温低,都位于高纬度。异:南极地区更加寒冷,因为南极地区主要为陆地,且平均海拔最高。(海陆位置和海拔差异)南极洲地形:平均海拔最高,是一个冰雪高原。学生思考,发言1.其抗寒耐寒的身体结构能够抵挡严寒。比如他们多有厚厚的皮毛,毛底下在皮肤一般都是黑色的,以便吸收阳光保暖身体;它们身体上外延的部分大多数是面积很小的,是为了减少散热。2.被人类猎杀;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以及极地旅游、科考等破坏其生态破坏。3.各国联合起来,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结合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知道极地科考的不易,现在要锻炼身体,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机会实地探索这块神奇的土地。通过讨论,理解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气候异同,并学会从影响气候的因素来分析其形成原因,突破难点。通过讨论交流,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三、极地科考 展示图片:极地居民北极地区:人口已接近300万,原住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展示图片:科考站提问: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那南极洲的这些房子里,又是谁住在哪里呢?极地科考课后拓展:为什么要极地科考?极地有哪些丰富的资源?中国有哪些极地科考站?一年中极地科考的最佳时间是哪几个月?为什么? 了解极地居民学生回答:极地科考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思维导图笔记 由问题导入课堂,以问题结束课堂,留足让学生继续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课堂小结 今天地图上的自由行,你收获了什么?了解了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冰雪世界,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独特的动物,以及科考宝地。这是高纬度的地理位置造成的。而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导致南极地区更加寒冷。 说说收获完成课堂练习题 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学反思
三洋围一洲
大西洋
太平洋
印
度洋
南极洲
共同特点
差异
差异
冰雪世界
有极昼、极夜现象
浮冰广布
冰雪高原
浮冰广布
高纬度
(寒带)
三洲围一洋
酷寒、多狂风、降水少
最寒冷,原因:以陆地为主,海拔高
野生动物:耐寒
企鹅
北极熊
极地科考
北冰洋
北美洲
亚洲
欧洲
格陵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