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条鱼
——《庄子》二则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条生命线。本文处在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在了解古人的人生“选择”之际,做对自己的选择题。《庄子》二则又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要求学生在庄子奇特想象及巧妙辩论中,感知庄子的道家思想。按照逐层深入的节奏,立足“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的组织结构,本课时主要剖析“语文要素”层面,探究《庄子》二则的语言风格,为学生领悟“人文素养”做铺垫。
学情分析
全面了解学情是教学的重要条件。对于文言文学生已接触较多,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掌握文言常识。但就单纯的文言文教学课来说,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致不高,所以为了调动课堂的氛围,还需变换课堂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灯。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立足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目标:
了解“故事”这一文学体裁,并能学以致用。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庄子》二则中“鱼”的形象。
品味语言,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课堂更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舞台。因此,在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教法有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学法有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堂课的展开,是师生交流碰撞的体现,也是教学思路的呈现。接下来,我将呈现本节课的几大环节及相应的内容。以下是利用一张思维导图展现教学流程。
看“鱼”
导入是课堂的起始,是用来安定学生情绪的环节。本节课利用《大鱼》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视频中直观感受鲲鹏的形象,并从电影故事引入到“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简介其要点:
完整地叙述一件事。
人物形象丰满,有趣味。
允许有联想、想象的成分。
说“鱼”
带着学生在前置学习中对于文意的疏通,本节课的第二环节展开主题为“假如我是一条鱼”的故事会,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主讲者,能够在轻松活泼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中主动走进文本,梳理整合内容,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并通过自己之口的演绎,将静态的故事动态化。
具体要求如下:
请同学们化身为“鱼”,从“鱼”的角度将《北冥有鱼》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可以添加合理的想象与技巧,四人为一小组,推选出一位主讲者,准备时间八分钟。
识“鱼”
借助故事会的形式,学生对于“鱼”的形象有了透彻了解,于是在锻炼他们概括能力之下,设计本课的第三环节——识“鱼”。以一道题为依托,学生独立思考,即“在庄子笔下,我是一条 的‘鱼’”。
不同的篇章中,“鱼”的形象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北冥有鱼》中的“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乐”,那针对不同的形象庄子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进行刻画的?由此自然引到第四环节。
写“鱼”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在第四环节中,先联系第三环节中的形象,由此可出示题目“你从文中哪一句话或哪几句话概括出这一形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品味《庄子》二则的语言,进而概括出庄子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辩论”刻画形象的手法。
至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到此结束,教学目标也已完成,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要靠学以致用、拓展延伸进行检验。
成为“鱼”
课上我们成为了庄子笔下的“鱼”,课下我们要做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鱼”。请同学们跟随内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半命题小短文撰写,即“假如我是一条 的鱼”,字数200字左右。
设计反思
就个人的设计而言,有亮点,有不足:
亮点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上教师主导,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中心,这样能够让他们在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过程中,“乐中学”;另外,创设合理的情境,开设相应的活动,也能让学生在“创中学”,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不足在于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能够做好“针线”,贯穿始终。